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对知识生产、传播方式和学习生态的重塑作用日益显著,而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作为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两个重要支点,又面临着内容吸引力不足、技术融合深度不够等挑战。
把支部建在“云端”,通过教学资源供给、师生关系结构与教育评价标准三条主链的系统性重塑,形成以“云端”党支部为枢纽、数据智能为引擎、人文价值为引领的育人生态,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可扩展、可持续的技术路径与制度方案。
“云端”支部赋能内容链
把内容链搬上“云端”,让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其装上“智能引擎”。平台以预训练大模型为底座,贯通“素材智能聚合—内容定制生成—原创价值再塑”三道闭环:实时抓取权威党报、校史档案与热点舆情,生成图文音视频一体的思政素材;依托学习者画像与支部需求标签,一键输出主题微课、互动脚本等差异化资源,实现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的精准供给;再由知识图谱对原创成果进行价值评估,形成可滚动迭代的立体化知识传播体系,持续放大“云端”支部的内容影响力与育人实效。
精准聚合思政元素,让每一堂党课都直达人心。以创作“党的二十大精神解读”党课讲稿为例,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整合报告原文、中央权威解读及地方实践案例,涵盖核心理论阐释、时代价值分析与实践路径探讨等模块,大幅缩短了备课时间,并确保内容的政治正确性、学理深刻性及时效性。
实时洞悉党员画像,“千人千面”按需滴灌。基于用户需求,自动生成包含文本、图片、视频、互动试题的多模态教学包,在教育场景中通过差异化策略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党员,可有效结合专业背景,提供与学科特点相契合的教育案例;针对基层党员干部,可聚焦其工作实践,提供政策文件的务实解读、基层治理的成功经验及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案,强化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重塑原创内容,让思政资源“活”起来。教师或学生上传原创内容后,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提供语法校对、结构优化、可视化建议等辅助功能,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与质量,诸如通过扩散模型生成党史故事动画短片,以可视化叙事重构历史场景。运用智能编曲对红色经典歌曲进行现代化改编,增强音频内容的时代感染力。基于数字人技术生成思政教师讲解视频,提供个性化学习引导。
“对话式”重构教学链
智能辅导系统能够随时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理解问题,从知识图谱中检索答案或生成针对性的解释。
即时诊断学情,动态规划路径。通过分析学习者的答题数据、阅读轨迹、互动记录,生成个性化能力图谱,推荐适配的学习资源。例如,为理论基础薄弱的党员推送“微党课”系列短视频,为擅长案例分析的学生推送社会治理类思政专题。智能答疑与情感陪伴双轮驱动。通过部署思政教育专用对话模型,支持24小时在线答疑、学习提醒,甚至可以延伸到情感疏导,针对学生的焦虑等情绪,结合思政元素提供心理调适建议。沉浸式实践教学共创可感,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实践教学结合,打造“虚实融合”的育人场景。组织“模拟党支部会议”时,生成式人工智能会根据会议主题生成议程、发言要点,并实时分析发言内容,提供更多知识素材,在作出逻辑严谨性判断的同时增强互动性。
以“虚拟共在”重构教育场域的空间关系,通过“技术联通”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机整合,依托“价值共振”强化红色基因的跨时空传承,形成“数据互通、任务共担、成果共享”的立体化育人模式。
“数据化”升级治理链
党务管理秒达支部,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对学生信息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快速检索、分类和统计分析,为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评估党员的发展情况等提供支持,还能从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提升、行为表现变化等多元客观进行评价,实现从信息记录到行为跟踪、从静态管理到动态分析的全流程革新。党务流程一键成“数”,如搭建智慧党建平台,构建党员数字档案。对于党员个人,可以实现党员发展智能辅助,例如自动审核入党申请书等材料,识别格式错误与内容合规性问题,生成修改建议;对于党组织,可以分析“三会一课”记录、主题党日活动视频,通过语义分析与情感计算,评估活动的政治性、实效性。
把支部建在“云端”不仅是技术迁移,更是一场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的链式对话。生成式人工智能把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三条链”一站式聚合:内容链让素材秒聚、精创、再生,教学链让师生在线共创、个性推送,治理链让数据可视、决策可溯。最终,三条链在“云端”支部形成闭环,推动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从“技术赋能”走向“链式共生”的良性生态。(作者周琳系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