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找金人——记“齐鲁时代楷模”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

  本刊记者 吕红霞

  暮冬时节,天气晴好,战洪雷准备把被褥拿出帐篷晒一晒。一掀褥子,吓了一跳:一条蛇正在床板上“酣睡”!如果不是晒被子,他大概要和这条蛇“同床共枕”整个冬天了。

  战洪雷是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六队)党委副书记。在六队,类似的“逸闻”不稀奇。

  很多人都知道,六队是全国找金最多的地质队,是“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是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地质队,却鲜少人知道,六队人是怎样的一群人。

  “要饭的”

  六队精神是“爱国敬业、无私奉献、守正创新、勇毅登攀”,据说当初要不要把“艰苦奋斗”写进去,六队人很是纠结了一阵子。后来经老中青三代队员深入讨论,一致决定不写。原因是,他们没觉得苦。

  可真的不苦吗?

  1962年入队的徐恒丰记得,他们普查小组4个人住在村民的磨坊里,磨坊驴粪难闻,屏住呼吸才能睡着。可即使这样,队友黄德业都想和他换。黄德业借住的房子里放着一口棺材,通红锃亮,吓得他晚上回来赶紧用被子蒙住头,他甚至觉得夜半出没的老鼠都有点可爱,因为能闹出点动静。

  1991年入队的战洪雷曾一个人在野外看钻台,帐篷搭在坟地里,外面下大雪,里面下小雪。还有钻探队员半夜遇到狼,不得不爬到井架上一直待到大天亮。

  直到现在,六队人走到哪儿都是先找“破房子”,“破房子”意味着没人住,他们可以租。租下来也会“装修”一下,2016年入队的邢晓平就住上了“先进”的上下铺。用六队老队长林少一的话说,他们就是“走天下,吃四方”。

  生活不易,干活更不易。

  1958年刚建队那会儿,他们连张图都没有。往山上运送钻探设备全靠人抬肩扛,在陡坡处,一台柴油机需要50个人扛、80个人用绳子往上拉。而这样的“搬家”很经常。

  钻探队员早晨穿着整整齐齐的工作服出去,回来就是一身泥浆。冬天棉衣扣子容易掉,没了扣子,他们拿绳子往腰间一捆,照样干活。

  地质队员从几百米下的矿井往地面背矿样,爬绳梯,体力稍有不支便有可能摔下去。井下有水,冬天穿着湿衣服爬出井,走到驻地,换下的裤子能直立。

  “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搞勘探的。”这句话形象地形容了地质队员。

  即使“像逃难的”“像要饭的”,六队人也不觉得苦,地质队员不都这样吗?六队不同时期的照片里,队员们都笑得很开心。艰苦奋斗是六队的传统,却不足以代表六队的精神。

  传奇

  六队创造了很多传奇。“1美元买下一个矿”就是其中之一。

  胶东地区的黑山探矿权,属于澳大利亚的一家知名勘探公司。该公司在那里进行了一系列勘查工作一无所获,无奈之下,以1美元的价格将探矿权转让给了六队。凭借过人的找矿本领,六队在该矿区深部探获一座20余吨的大型金矿,投产后,年获利8亿元人民币。

  类似的传奇还有“一脚踢出一个矿”。

  六队人普遍喜欢随时随地翻石头、看石头,饭后遛食儿也不闲着。在内蒙古的一个矿区,六队人鲍中义傍晚遛弯儿,看到一块半埋在地下的石块,用脚踢出来,拿回驻地用水一冲,一颗黄豆粒大小的明金赫然出现在眼前。循着这颗“黄豆粒”,六队探明6吨多金储量。

  地质行业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别的队找不到,六队来了准行!”“点石成金”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六队人钻研创新的精神。

  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暮冬,六队人在莱州市焦家村附近发现有片带状麦田长势很好,他们推测,这可能是因为断裂带下含水较多、矿物质更丰富,下面极有可能储金。于是他们开始挖探槽取样,顺势发现了焦家金矿。

  焦家金矿的发现改写了以往教科书上“大断裂带只导矿不储矿”的金科玉律,形成了新的金矿成矿理论。1985年,“焦家式新类型金矿的发现及其突出的找矿成果”荣获首届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与它同时获奖的是“原子弹的突破及武器化”。

  探矿传奇,育人也传奇。

  六队培养出很多资深专家、著名工匠、劳动模范,但这些楷模并不都是搞地质的,还有“拉风箱做饭的”。

  任青云1976年年底入队做炊事员,荣膺“全国三八红旗手”。地质队员早晨4点多出发,一定能吃上她做的热乎饭,中午几点回来不固定,她会一直保持着饭菜的温热。地质队员不回来,她绝不先吃饭。

  这就是六队的团队精神:共同进退。

  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六队人普遍敢想敢干。钻工孙瑞刚入队时初中未毕业,边干边学成为省内首屈一指的水工环专家;董泽训,“齐鲁工匠”,全国地探钻探大赛个人、团体双项第一名,山岳、戈壁、沙海都能钻;范家盟,刚入队时因天天拿着地质锤上山敲石头而一度觉得干不下去,现在已成长为地质勘查处副主任……

  浪漫

  “全国6.88亿女性,人手一枚4克重的金戒指。”六队党委书记、大队长丁正江这样介绍他们自建队以来探明的金资源量。这是独属于六队人的浪漫。

  “嫁女不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到处忙。春夏秋冬不见面,回家一包烂衣裳。”嫁给地质人的不容易,六队的家属们深有体会。但撑过生活中的难处后,她们记得的都是自家地质郎的好。

  刘言芳是地质队员张鹏的妻子。俩人刚认识那会儿,张鹏说自己的工作是“给地球把脉的,可以走遍千山万水,饱览大好河山”,刘言芳想象着那场景,觉得真是美。虽然婚后她发现丈夫的工作根本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子,但这句话始终刻在她心里,成为记忆中最美的情话。

  地质队员王军伟勘探回来送给妻子荆利萍一个小盒子,兴致勃勃地告诉妻子这是他从地下四五百米深处给她找的明金矿石。荆利萍瞪大了眼睛也没看见金在哪儿,直到王军伟递过来一个放大镜。即使如此,荆利萍仍然觉得这是她收到的最浪漫的礼物。荆利萍家的车牌号末尾是806,只因为六队曾经的番号是807。

  这样朴素的浪漫,隽永而持久,别有魅力。

  有位队员,结婚时连西装也没买,就穿了西装制式的工作服,妻子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的,她爱的就是六队地质郎那股朴素的浪漫劲儿。

  杨青青是位老师,家长会上孩子的座位永远是空的——她永远在自己带的班和家长交流,老公李瑞波永远在野外勘查,但她和孩子都因为李瑞波是“英雄地质队”的一员而骄傲。

  当六队人把这股浪漫劲儿用在工作创新上,也收获了新的成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六队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充当起了绿水青山的守护者、生态文明的建设者。

  威海市临港区矿山、里口山矿山的整治修复,都是六队设计的,他们硬把地球难看的“伤疤”变成了环境优美的公园;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他们帮助烟台、威海等地解决了10万余人的饮水和4万余亩土地农作物的灌溉难题;助力海洋强省打造,他们积极开展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为海洋牧场规划建设提供依据;落实“双碳”目标,他们推进清洁能源勘查,地热、陆域可燃冰、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等,都纳入调查勘探范围……找金人,开始找更多类型的“金”。

  新时代的找金人,在路上。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