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一辈子给庄稼看病——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徐作珽

  耄耋之年的徐作珽,体重只有32公斤,用骨瘦形销来形容也不为过,但若说她老人家弱不禁风,那可就错了。她时常背着六七公斤重的设备出诊,去给庄稼看病。

  她的力量从哪儿来?

  “咱研究的这些,就是为农民服务的”

  徐作珽1936年出生于上海,1960年从山东农学院(今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进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植保所)植物病理研究室,1996年退休。在很多人心目中,退休后的生活就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但徐作珽不是,她仍活跃在田间地头、实验室里。

  “2013年我刚到植保所上班,发现同楼层病理室门前经常有农民来访。当时我挺纳闷儿,后来才知道,这些农民都是来找徐作珽老师给瓜菜看病的。”植保所所长翟一凡说,这已经成为植保所一道独特的风景。

  为什么有那么多农民来找徐作珽?

  “徐老师水平高,她开的药方,管用!并且她这个人脾气很好,无论什么时候找她、无论问什么,她都不嫌烦。”济南市章丘区高官寨街道东传新庄村瓜农孙继玉道出了原因。

  2010年,高官寨街道开始大规模发展设施甜瓜产业,孙继玉是带头人之一。徐作珽经常去高官寨给瓜农讲课,大伙儿在瓜田地头或蹲或坐,听得聚精会神。大伙儿遇到问题,也可以随时找徐作珽。“在我们瓜农眼里,徐老师就是保护神。”孙继玉说,正是在徐作珽的精心帮助下,他们才平稳度过了艰难的起步时期。如今,高官寨的甜瓜种植已发展到4.5万亩、产值10亿元,参与人口2.3万人,成为当地第一富民产业。

  2017年7月的一个周末,时任植保所所长朱立贵正在办公室加班。一场暴雨刚过,他一开窗,就看到徐作珽的儿子骑着摩托车把她送到了办公楼下。朱立贵出门迎了上去:“您老怎么这个时候过来了?”“有人来找我看病。”徐作珽边说边走进了实验室。

  农户找徐作珽并不总是在上班时间,如果在单位找不到,就会打听着去她家或者给她打电话。只要在济南,徐作珽一定会放下自个儿手头的事,第一时间帮农户解决问题。

  朱立贵清晰地记得这样一件事:2016年盛夏,几个来自高青的瓜农拿着几株西瓜病株到办公室找徐作珽。当时徐作珽正在医院排队看病,接到电话后,二话不说就坐公交车回到了办公室。切片、镜检、分离,确定病原后开药方,一直忙活到下午2点多,别说看病了,她连午饭都没顾上吃。

  农户拿来的病株,如果当天不能确定病原,徐作珽就会留下对方的电话号码,一有结果立即打电话告诉对方。有时候,农户带来的病株不符合检测条件,徐作珽就会跟着农户去当地取样。

  “咱研究的这些,就是为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就是为农民服务的。”徐作珽说。

  “如果所里非要多给我钱,我就都交党费”

  徐作珽退休后,很多企业开出丰厚待遇,想邀请她做技术顾问,但她不为所动,而是继续留在病理室和同事们一起发现新病原、为农民义务服务。

  起初,徐作珽每月的返聘补助只有100多元,植保所三番五次要给她上调补助,都被她回绝:“我要钱干什么?把经费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吧!”2015年以后,徐作珽经常到医院看病,花销很大,植保所再次决定将她的返聘补助提高。她找到所里时任党委书记白元良说:“如果所里非要多给我钱,我就都交党费。”白元良好说歹说,她才勉强同意。但是,从2018年开始,她拒绝从植保所领取任何补助:“我能继续研究新病原,继续为农民解决问题,就已经很知足了。”

  她就想一辈子给庄稼看病,把毕生所学无私奉献给农民。

  莒南县大店镇发展草莓种植20多年,有草莓田近万亩,近两年,多处草莓田出现死棵情况。农户孙厚收找到徐作珽,徐作珽一时无法判定病原,就带领团队赶到现场调查。“2022年1月2日,这个日子我记得清清楚楚,那天徐老师摔倒了两次。周围的人都劝徐老师休息一会儿,但她老人家坚持继续研究。”说起这事,孙厚收有点哽咽,“她老人家这么大岁数了,还亲自到地里来!”

  徐作珽不仅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问题,还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渠道进行科普宣传,引导农民防病害于未然。玉米茎基腐病的病原鉴定、西瓜枯萎病发病规律与防治技术、蔬菜灰霉病菌抗药性研究、日光温室蔬菜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这些获省级以上奖项的研究成果,徐作珽也都大方地和农民分享。《乡村季风》是她经常参加的电视栏目,她通过这个栏目把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第一时间进行传播。她的研究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老天爷留给我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得抓紧”

  “那年在单县,我们刨了一天山药,晚上我倒在床上睡着了,半夜12点醒来,我发现徐老师还趴在书桌上写东西。她老人家这么大岁数,这么高水平了,仍然这么敬业、努力!”说起徐作珽,植保所副研究员张悦丽语气里不自觉地就带上了敬佩。

  单县是著名的山药之乡。2011年,山药根腐病严重,张悦丽和两名同事跟徐作珽到地里去做试验。“那是我上班后第一次真正去做田间试验。”张悦丽说,在地里刨山药,又热又累又脏,她觉得自己都快撑不住了,但当时已年逾七旬的徐作珽却和年轻人一样埋头干活儿。回到住处,徐作珽又第一时间记录整理试验情况。“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如果当天不整理出来,以后再整理就有可能遗漏。我们做科研一定得严谨、细致。”当晚徐作珽的这句话,成为张悦丽此后工作的指南。

  如今,86岁的徐作珽住在康养中心,日常仍旧做研究、整理研究数据,字迹工整,一目了然。“徐老师这个人,满脑子都是科研,不图名,不争利。”植保所里的许多年轻人,都把徐作珽当作偶像。

  2020年2月,正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时候,徐作珽接到一位菜农的求助电话,说其所种的大棚番茄出现了死棵,并且发展很快,想请徐作珽过去看看。84岁的徐作珽不顾疫情风险毅然决定出诊,让儿媳妇开车送她到番茄地,最终帮菜农解决了燃眉之急。

  即使徐作珽住进了康养中心,仍然不时有农民从外地赶来向她请教,而她也总是热情地帮助解决问题。

  “一想到新病原,我晚上就睡不着觉;看见农民那快要哭出来的样子,我就要求自己必须得马上解决。”而这,也是她一直退而不休的原因。她常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老天爷留给我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得抓紧。我要把有限的时间奉献给农业……”有一年大年初一,值班的张悦丽刚到实验室,就发现徐作珽已经在工作台上分离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了。对工作的责任感,让徐作珽连春节都顾不上和家人团圆。

  徐作珽热爱她的工作,也热爱工作上的同路人。2021年10月,徐作珽捐赠10万元个人所得,设立“不老松”奖学金,用于激励青年学子潜心科研,助推植保所高质量发展。平时申报成果奖励和发表论文时,她也总是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她说:“我们是石子,让年轻人从上面走,我带着他们干,然后让他们自己干,要给他们成长的空间。”

  农民信任她、同事崇拜她、同行敬仰她,徐作珽,就是这样一位退休老党员。81岁时,她获得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奖和省老科协突出贡献奖;83岁时,被评为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84岁时,荣膺省三八红旗手。

  徐作珽用点点滴滴的付出诠释着初心使命,也告诉我们,晚年应该怎么过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李梦竹 屈昌芹)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