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两丝”的平凡与不凡

  谷大伟在调试设备

  中专毕业生能不能传道授业?能,并且已带出20名高级技师。
  民企机加工车间里能不能造出“大国重器”?能,而且打破了国外封锁,实现碳纤维设备全部自主生产。
  给出这两个答案的是威海光威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海光威”)机加工车间主任谷大伟。
  威海高新区道德模范、威海首席技师、威海工匠、威海市优秀党员、山东省技术能手、齐鲁首席技师、齐鲁工匠、全国轻工大国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个个荣誉如同一个个注脚,标注着谷大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如何逐渐成长为一名大国工匠。
  一切一削“雕琢”匠心
  日前,山东好人发布仪式举行,谷大伟当选“山东好人之星”。又获新荣誉的谷大伟,并未驻足,他很快又“泡”在了生产线上。这就是他的工作常态。
  他在研制出可一体成型的角度镗刀的基础上,总结了大型箱体精密加工法,让制作一台箱体的时间从10天缩短到6天,公差精度更是控制在两丝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1/5。
  对产品精度的高标准,让谷大伟得了个外号——“谷两丝”。
  而曾经,“谷两丝”也只是个技术“小白”。1999年,刚参加工作的谷大伟发现,从事机械加工行业需要长期经验积累才能有所成就,这让他萌生了转行的想法。
  想法还未化为行动之时,有一天,谷大伟加工完成了一件复杂工件,经过师傅测量,公差完全符合图纸要求。得到肯定的那一刻,他心中顿时充满了成就感。从此之后,谷大伟静下心来苦练基本功,还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要不断提升技能水平,保证加工产品公差在最小范围内。
  怎么提升?只能苦学钻研!刚开始做热处理工作时,谷大伟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还把相关的技术、工艺也都系统学习了一遍。
  2003年,威海光威成立模具厂,谷大伟被调去学习数控电火花技术。在一线进行数控加工常常遇到很多复杂的工件,需要数控编程,而当时使用的软件都是英文版本。对于中专生谷大伟来说,软件上的英文专业术语看起来和天书一样。
  再难也动摇不了谷大伟想学好数控编程的决心。那时候数控编程刚起步,资源比较缺乏,能借鉴的学习资料也少,谷大伟从朋友那里借来一套教材,自己复印了学习。“记得当时大概复印了1000多页,整整两大本,书上的内容有涉及不到的问题,我就趁着下班或者空闲时间,带着笔记跑到书店寻找答案。”谷大伟回忆。
  20多年来,这样挑战自我的时刻如同一把把铣刀,在一切一削间“雕琢”出一颗匠心,让谷大伟从平凡走向了卓越。
  大国工匠有强国梦
  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的新型材料,被誉为“黑黄金”,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潜艇及武器等方面,但其制造设备技术一直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
  为了打破技术封锁,前些年,威海光威决定自主研发设备。谷大伟全程参与公司碳纤维的设备开发、试验及制造。
  经过多年持续攻关,威海光威终于成功制造出纺丝机、水洗机、牵伸箱等原丝生产设备,以及高低温炉、石墨化炉碳化线等全套设备。其中,3000摄氏度的敞口式石墨化炉领先国际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一突破,使我国在高端碳纤维领域不再受制于人,打破了“卡脖子”的困境,树立了行业标杆。
  “我们是党员,是有着强国梦的技术人员,迈向新征程,需要我们为国家民族事业倾注心血,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谈起这段经历,谷大伟的眼神中闪烁着荣耀与自豪。
  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谷大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19年,有个客户希望威海光威提供一批碳纤维卡板,要求长近4米、平行度0.15毫米。0.15毫米意味着什么?“4米长的卡板,变形不能超过2根头发丝。”谷大伟说,按以前的加工工艺,需要50多个小时,并且保证不了公差。
  接到任务后,谷大伟和同事都认为无法按时完成任务。公司联系多家外协代工,他们看到图纸后也都一口回绝。这时,谷大伟心一横,决定尝试啃下这块“硬骨头”。
  谷大伟首先改进了加工工艺,放弃了传统的压板加工法,设计了专用胎具,用粘接法进行加工,并经过不断的试验,配比出粘结牢固、好清洁、不渗透的黏结剂。
  最终,历经一天一夜的试验,加工时长由原来的50多个小时缩短到20个小时,按期完成任务,谷大伟也由此总结出了“碳纤维精密加工法”,为碳纤维加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倾囊相授带出高徒
  走进威海光威机加工车间,开放式的创新工作室十分醒目,这里是职工最喜欢待的地方,一到休息时间,大家就聚在这里搞小革新、小发明。
  时针拨回到2017年,在市总工会和高新区工会的支持下,“谷大伟职工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在这里,谷大伟不仅将工作中琢磨出的工艺精髓倾囊相授,让先进经验转化为群体技能,还依托工作室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建立起“师带徒”工作制度。
  在车间工人张恩铭眼中,师父谷大伟是个“水平高、要求高、品德高”的“三高”人员。他说:“师父对工件质量要求很严格,我刚开始工作时返工是常有的事。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光是能吃苦还够不上匠人,更要有精益求精、日日创新的精神。”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带动更多职工共同进步,谷大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创新工作室建立了激励机制,制定《创新奖励办法》《提案改善管理制度》《技术攻关流程》等,按照成果创效金额给予完成人一定比例的奖励。
  激励制度的建立,充分激发了工作室成员和车间职工的创新热情。大家闲暇时间不再三五成群闲聊,而是聚在工作室里商讨研究攻克技术难题。渐渐地,各工种相互交叉学习培养,每名职工至少熟练掌握两到三种工作技能,人人都是身怀绝技的多面手,全公司掀起了“人人练技能、人人搞创新”的浓厚氛围。
  工作室里扎根创新,工作室外直面生产线。本着“提创新”“带创新”的原则,一线职工提出创新点后,工作室成员合力攻克难点,这样一来,许多一线的创新点子能够很快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目前,创新工作室已开展高级工免费培训32期,600余人次参与技能提升,带出高徒100余名。这些高徒获得了200多项专利,撰写了200多篇论文,其中“普通车床改为数控抛光磨床”被评为威海市职工创新金点子一等奖和山东省职工优秀创新成果二等奖。越来越多的“谷两丝”在威海光威涌现。(于淑仪 清风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孟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