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芹:打跑敌人,咱过好日子

 

“爆破英雄”朱有芹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山东抗战老兵照护中心的功臣楼里,97岁的朱有芹正唱着歌。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歌声里满是感情:“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

  见记者来访,朱有芹停下唱歌,稍作休息,拄着拐杖走回房间。他步子不大,很稳当,腰板也挺得笔直。不一会儿,他换上了一身军装走出来,胸前挂满了金光闪闪的勋章。老人心里明白,记者是想听那段抗日战争的往事。

  “为了把敌人打跑,咱过好日子!”说起当年参军的缘由,朱有芹绷紧了下巴,声音斩钉截铁,目光炯炯。

  1942年,日寇在山东沂蒙山区实行“三光”政策,四处“扫荡”。当时只有14岁的朱有芹,为了活命,只能啃树皮、讨饭吃。

  1943年,朱有芹的哥哥不幸被日寇抓捕,遭受严刑拷打。“我哥被绑在凳子上灌凉水,肋骨都被枪头撬弯了。”老人回忆道,“我娘又急又悲,也跟着走了……我心里那个恨啊!”回忆起那段岁月,朱有芹牙咬得咯咯响。

  国仇家恨像火一样烧灼着朱有芹的心,他四处打听“收拾日本鬼子的办法”。1944年,朱有芹加入了沂南地区的抗日游击队,同年3月,他被编入鲁中军区老四团,真正走上了保家卫国的征途。

  参军后,朱有芹跟着部队打了一仗又一仗,朱满战斗、解放蒙阴城战斗……大大小小的仗打下来,数蒙阴城那一仗打得最苦,也记得最深。

  1945年3月,解放蒙阴城的战斗打响了,朱有芹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连夜火速行军增援前线,没想到,走到墩台时与敌人撞了个正着。激烈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天快亮时,枪声才稀落下来——1300多个敌人被歼灭。

  “机枪打着掩护,我们步兵就往上冲!”说起那场激战,朱有芹连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问他怕不怕,老人想也不想:“怕?当兵打仗就不能怕死,谁也不行!不然哪来的胜利?”

  等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朱有芹又投身于解放战争。在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多场战斗中,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

  尤其在鲁南战役中,为炸掉敌人的两座碉堡,5名冲在前面的战友接连牺牲。朱有芹一咬牙:“我去!”他把20公斤重的炸药包往身上一捆就冲了上去。“轰隆”两声巨响,碉堡飞上了天,他自己也被炸成重伤,两块弹片深深扎进他的身体,至今未取出。后来,朱有芹被授予“爆破英雄”称号。

  战争期间,朱有芹多次负伤,却总不愿给国家添负担。一次战斗中他再次负伤,属二等甲级伤残。但他强忍伤痛,生怕影响战事、增加国家负担,主动要求降为二等乙级。伤还未痊愈,他便第一时间重返部队,又杀回了战场。

  当战火硝烟散尽,新中国宣告成立,朱有芹又转战后勤部队。他一头扎进崇山峻岭,投身大西南铁路建设。直到1952年,他参与建设的成渝铁路建成通车,朱有芹便再次服从组织安排,返乡“生产待命”,结束了他的军队生涯。

  再次回到朱家堰村,朱有芹响应党的号召,挽起袖子和乡亲们一起搞生产、建设家乡。他积极投身农业合作化运动,并在生产大队负责矛盾调解和治安工作。在大家眼中,朱有芹身上那股正气错不了,是个打心底里信得过的 “公道人”。

  在朱有芹心里,想识字的念头就像一颗埋了许久的种子,一直盼着发芽。在他看来,只有识字,才能有文化,才能知道国家的动态。如今,朱有芹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画地在小学生字帖上临摹,从简单的儿歌,到毛主席诗词,他学得津津有味。就这么一天天坚持,如今他已经能认出一百多个汉字。

  提起学习,朱有芹总忘不了心中的信念。他说:“不忘初心,就是不能忘了战友们吃过的苦、流过的血,还得再使使劲儿,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孩子们围坐在朱有芹身边

  去年清明节,朱有芹在家人的陪同下,回到了他曾经浴血奋战的孟良崮。在纪念馆的碑林里,他挪着步子挨个看过去,灰色石碑上的名字透着寒气,老人的脸色凝重,每一步都踩得格外深沉。走到粟裕将军墓前,他拄着拐杖撑住身子,慢慢弯下腰,把带去的白菊轻轻地、端正地摆好。随后,他举起拐杖指向远处的山头,给家人讲起当年打仗的故事。

  除了这片浸染着战友热血的土地,朱有芹心里还有一个念想:要是身体能再好些,就去北京看看。天安门的雄伟、毛主席纪念堂的庄严,还有那每天准时升起的五星红旗,在他心里有千钧重。

  对这位历经风雨的老人来说,这些地方是国家一步步走来的见证,更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信念所在。每次提及,他浑浊的眼睛里总会闪过一丝光亮,那份对国家深深的眷恋与牵挂,清晰可见。(记者 李宏业 苑佳娜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