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增:当兵是我最正确的选择

  午后阳光穿过树杈,在邹平市明集镇牛官村笔直的乡间马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记者来到抗战老兵孙志增家的小院,干净整洁的院落里透着幸福与祥和,老人没在家。家人说:“老父亲每天雷打不动出门遛弯,可能是去田间地头的树荫下乘凉了。”

  98岁了,还能每天出门走一走,足见其生命的坚韧。

  不多时,老人回家了。虽已将近期颐之年,精神却出奇地矍铄。“吹吹田地里的风,心里畅快!”老人说,他望着庄稼地,思绪常常回到那段抗战岁月。

  在堂屋沙发上坐定,他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80年的时光:“1945年春天,日军从周村往济南去,路过临池。夜里我们连队奉命行动,天不亮就埋伏好了。凌晨一点多,等日军汽车开近,我们一枪干掉驾驶员,当场活捉了20个敌人!” 这位亲历战场的老兵,用最朴实的讲述,为我们揭开了一段真实的抗战记忆。

  1927年,孙志增出生在这片鲁中热土。18岁那年,家乡战火纷飞,他最终选择参加八路军,成为班里最年轻的八路军战士。那时,邹平作为鲁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数青年像孙志增一样,投身血与火的战场。

  “1945年7月,我被编入渤海军区3分区13团3营7连2排。”当记者问起孙志增当年所在连队的番号时,他脱口而出。

  “勇敢,团结!”说起自己的连队,老人反复强调这两个词,“我进连队第一天,班长就跟我说‘把敌人打出去,咱过安稳日子’。就是这句话支撑着我们,再苦再难的仗,我们也没退缩过!”

  “1946年,我光荣入了党!”他声音洪亮,“我的副班长是我的入党介绍人。”老人神情庄重,字字铿锵:“当时我就发誓一定要跟着共产党走,与群众拧成一股绳,把敌人早日赶出中国!”回忆至此,他眼里闪动着坚毅的光芒,仿佛又回到热血沸腾的战场。

  “连队驻扎在老百姓家里时,战士们抢着打扫院子、清理猪圈,老百姓视我们如亲人。我们战友之间更是生死相依,情同手足。‘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们当时唱得最多的歌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共产党的胜利离不开与老百姓的血肉相亲啊。”孙志增感叹。

  正是在这样的部队熔炉里锤炼,孙志增从普通战士一路成长为排长。

  “受过伤吗?”

  残酷的战场,何来侥幸?孙志增抬手摸了摸头顶,语气平静,讲述的情节却惊心动魄:“敌人的炮弹擦着我的脑袋飞过,差点让我‘开了瓢’。脑袋受伤,我在医院足足躺了3个月。” 老人满是皱纹的脸转向窗外,眼神穿透时光,那掠过头顶的呼啸,仿佛仍在耳畔回响。

  “打仗不怕死吗?”

  老人眼中燃起火光:“怕啥?排长班长带头上,后面战士没一个掉队,都跟着冲!”子弹横飞的战场上,他曾目睹战友在机枪扫射中倒下,鲜血浸透脚下的土地。那锥心的痛,化作了更响、更急的冲锋号角。

  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最难割舍的是亲情,最难辜负的是家国。

  “在外打仗,想家吗?”

  “顾不上想家,我整整10年没回来。”孙志增的声音低沉下来。唯一一次探亲,家人哭着阻拦不让他回部队,怕他“死在外面”。孙志增斩钉截铁地对家人说:“当了八路军,死了也光荣!”仅仅待了3天,他就挣脱所有挽留,重返战场。这一别,就是10年。10年间,他不仅经历了抗战烽火,更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继续冲锋。

抗战老兵孙志增

  “当兵光荣吗?”

  老人掷地有声:“我这一辈子,当兵是最正确的选择!”退伍不褪色,这位98岁高龄、拥有79年党龄的老战士,如今依然在家乡这片热土上发光发热。他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老兵讲,你来听”红色故事会,将亲身经历的炮火硝烟,变成教育后辈的精神食粮。

  听完孙志增讲述的故事,一位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说:“听孙爷爷讲打仗、讲入党的故事,就像带我们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是无数像孙爷爷这样的战士用生命换来的。以后我一定要更努力学习,做个有出息的好少年!” 此时,老故事有了温度,老精神传到了心里。

  虽然年事已高,可每当讲起峥嵘岁月,孙志增的眼神仍格外坚定:“只要我还能说话,就要把那段历史讲下去。党的光辉历程、党员的初心使命,必须一代代传下去。”

  从孙志增家出来,记者转身告别时,抬头看到了门楣上“光荣之家”的牌匾,这牌匾历经岁月洗礼,虽然已经有些斑驳,但它承载着军人的荣光,永不褪色!(记者 杨书云 苑佳娜)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