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丰鸣: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有国才有家,保家卫国是军人的本分和职责。”97岁的抗战老兵夏丰鸣听力已有些减退,可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与记者交谈时,他反复说着“保家卫国”和“为人民服务”,平静的语调中充满力量。

  夏丰鸣的胸前缀满勋章:抗美援朝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淮海战役纪念章……时间褪去了它们表面的光泽,却丝毫不减其用鲜血熔铸的分量。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衬得他脊背愈发笔直。恍惚间,仿佛看见一个年轻的白衣战士,正坚定地冲向硝烟弥漫的战场。

  时间回到1942年,日本侵略者对沂蒙山区的“大扫荡”如乌云压境。8月,14岁的夏丰鸣正在沂水老家的私塾读书,窗外突然传来爱国志士进村动员参军的声音,那声音如一簇火星,“噌”地点燃了少年的心。他热血沸腾,再也按捺不住,猛地推开屋门冲出去,和几个同学一起报名参了军。

  不久后,夏丰鸣被编入鲁中军区青年队。由于年纪尚小,他被安排担任战地卫生员。那时医疗条件简陋,一个药箱、一把剪刀便是他的全部家当。剪刀必须时刻挂在脖子上,前线一旦有伤员被送下来,就得立刻剪开伤员的衣服,再从药箱中取出绷带、碘酒等进行止血包扎。

  “卫生员手里没有枪,但药箱与枪一样重要,关键时候能救命。”说着,夏丰鸣陷入了对沂水战役的回忆。那是他第一次上战场,战士们不惧生死冲锋在前,而他作为卫生员,首要任务就是争分夺秒地救治伤员。“枪炮声没停过,我顾不上害怕,只想着快些、再快些!这样才能多救人。”

  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一次次枪林弹雨的洗礼,夏丰鸣淬炼出视死如归的胆识和过硬的战场救护本领,也见证了战争的残酷:有的战士被抬下来时,肢体已经残缺,血顺着担架往下淌,染红了大地;太多并肩的战友,来不及告别,就倒在了冲锋的路上……

  夏丰鸣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抗美援朝战争。身为战地卫生员的他,一侧耳朵被呼啸而过的炮弹震聋,双腿还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和记者聊起来,他却淡然道:“我不过是个受了点轻伤的卫生员,比起那些持枪杀敌的战友微不足道,他们中有许多人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那是1950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长津湖地区与美军爆发激战,夏丰鸣随部队参加战斗。因战事紧急、后勤补给困难,很多战士没有御寒的棉衣,而当时长津湖附近最低温度已经降至零下40摄氏度。

  “天太冷了,晚上不敢睡觉,只能不停小跑取暖,冻死的战友比战死的还多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夏丰鸣热泪盈眶。他们不仅要跟“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打,还要跟恶劣的天气斗:水冻住了,就抓一把雪吃;食物冻得硬邦邦,就在嘴里含化;鞋子和脚冻得粘在一起,根本脱不下来。

  “只要死不了,胜利终将属于我们!”冰天雪地里,夏丰鸣和战友们相互鼓劲。即便身体冻得失去知觉,可一想到祖国就在身后,他心里就像燃着一团火,推着自己拼命往前冲。在一次敌机轰炸中,炮弹落在忙着救治伤员的夏丰鸣身旁,“我下意识地摸了下头,帽子已经被炸飞,耳朵也被震聋了,真是捡了条命回来。”他感慨地说。

孩子们听夏丰鸣讲抗战故事

  十二载戎马,不负青春。夏丰鸣投身大小战役53次,身上的伤痕不计其数,3次荣立三等功。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他从一名卫生员成长为钢铁般的战士,也因伤一度卧床6年,最终他决定转业返乡当一名医生:“战场上没救完的人,要在和平年代继续救。”

  从此,在战场上救死扶伤的急救包,变成了夏丰鸣在乡村问诊时的“百宝箱”。遇到家境困难的病人买不起药,他就用自己的工资垫付,甚至把粮票悄悄塞给对方,他说:“我是党员,能帮一点是一点。”病人心里过意不去,送来鸡蛋、红薯等土特产表示感谢,他却连连摆手:“留着给孩子吃吧。”

  这份在战火中熔铸的赤子之心,既凝结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也映照着医者仁心的底色,化作一股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将红色家风悄然传承。

  1989年离休后,夏丰鸣和爱人随儿女在东营定居。儿女每次来探望,家里的孙辈总爱围在老爷子身边,缠着他讲战争年代的故事。见孩子们如此着迷,夏丰鸣索性走出家门,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把这些红色记忆讲给更多人听。

  当东营市东营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传来组建“老兵宣讲团”的消息时,夏丰鸣第一个报了名。女儿夏岩松担心他的身体,他却倔强地摆手:“我是亲历者,战友们用命换来的安稳日子,得让孩子们懂得珍惜。把红色基因传下去,就是在精神上‘救人’。”

  夕阳西下,余晖轻轻洒在这位老兵的脸上,一道道皱纹更加清晰可见,透过光泽,记者好像看到了烽火岁月的痕迹,更读懂了什么是国泰民安。(记者 魏刘美慧 任昕琪)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