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英:一切为了这群“特殊”的孩子

  9月,开学了,又是忙碌的一天。付秀英早早赶到昌邑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始投入工作。累,但充实,她每天做梦都在想的是这件重要的事——如何给予学校里的孩子更好的爱,如何让更多“特殊”的孩子受到应有的教育。

  窗外传来音乐声,是歌曲《感恩的心》,听到熟悉的旋律,付秀英紧锁的眉头舒展开。她想象得出,楼下的孩子们在音乐中起舞的样子。“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歌曲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表达的是一个残疾孩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付秀英,就是学校里所有孩子的“妈妈”。

付秀英(右)跟孩子们在青茁园里劳作

  “这些孩子特别让人心疼”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值得被爱、被呵护。而当这个孩子以智障、孤独症、脑瘫等残疾状况降临时,对一个家庭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甚至会被当成家庭的“累赘”。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一句歌词写出了这些孩子的真实生活。人生这条路怎么走,昌邑市特殊教育学校致力于为这些孩子找寻。

  “我做了大半辈子教育工作,以前一直面对的是普通孩子,第一次见到这些特殊孩子时,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总是忍不住掉泪。”付秀英红着眼圈说,“他们太让人心疼了。”

  她看到一个孩子,总是给人灿烂的笑脸,却说不出一句流利的话语;

  她看到一个孩子,笑着摇摇晃晃扑向自己的妈妈,妈妈却哭着说,自从有了这个孩子,她就没快乐过;

  她看到一个孩子,经常使劲撞自己的脑袋,尽管疼,却控制不住……

  于是,自迈进这所学校的那天起,付秀英就下定决心,要倾心给予这些孩子本应得到的爱。

  “付校长的心特别柔软,觉得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特别怕他们受到伤害。”副校长王仁连说。

  于是,窗户角用软材料包了起来,门把手换成了球形锁,活动场地换成了有弹性的悬浮地板……

  学校里所有的设施、规定,全部指向一个目标——爱孩子。

  一切为孩子的一生考虑

  从生命平等的角度来说,所有孩子都应被平等看待,而从个体差异角度来说,因为这些孩子是特殊的,所以需要特殊对待。因此,付秀英主导推进了“特殊教育的多元化教育资源整合”。

  学校西邻昌邑市奎聚街道李家埠小学、李家埠小学附属幼儿园、奎聚中学,就是很有利的资源。付秀英想办法跟这几所学校联系,探索适应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

  最开始,两边学校的老师都有些担忧,怕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在上课期间突然情绪失控。

  而实际结果却出人意料:第一次上融合课,孩子们就像一直在这个新教室里上课,端端正正坐着,认认真真听讲。老师提问时,一个孩子高高举起了手,并且答对了,受到表扬。

  那一刻,带队过去的张慧丽老师眼泪直流,感叹着“真好啊,他们不再是两个世界的孩子”。

  这正是付秀英苦心力推融合教育的目的。让普通孩子见到特殊孩子,不再带着怪异的眼光,唯有如此,这些特殊孩子才会拥有一个对他们平等相待的社会环境。

  普通学校学生能享有的教育,付秀英会想尽办法让自己学校的学生也享有。学校西边有块空地,付秀英带领老师们开垦后,取名为“青茁园”,随后这里成了学生们的乐园。

  学生们会在青茁园里播下各种蔬菜种子,有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

  “这些蔬菜都是孩子们自己照顾,所以到收获时会特别有成就感。孩子们高高地举起大大的黄瓜、茄子,笑容特别灿烂,真的无法用语言形容。”付秀英说。

  这些事情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实在太简单,而对于这些特殊孩子来说,却不是一件易事。

  “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孩子的一生考虑,而不是仅仅照顾他们几年就了事。”付秀英说。

  《山东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规定,到2025年,全面普及15年免费特殊教育。而在这里,多年前就已实现。学校实施学段拓展,开设了中餐烹饪、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为的是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走出校园后能融入社会,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感受到人生价值和做人的尊严。

  当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与教育,他们的反馈会让人大吃一惊。今年5月,孩子们参加第四届潍坊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素质能力大赛,获得了3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

  “这对孩子们来说太不容易了。他们的家人知道后也高兴坏了,本来以为要照顾一辈子的孩子,现在却能做那么多事……”付秀英哽咽道。

  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这几年,付秀英的很多精力用在了“基于多元化教育资源整合的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路径探析”这个国家级课题上,该课题在潍坊市设立子课题60多个。这些子课题如星星之火,在潍坊特殊教育领域形成燎原之势。

  付秀英和学校的每位老师,作为一个团结一心的团队,为了课题倾注了全部心血。“我们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学校的孩子,也是为了每一个特殊孩子,为了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付秀英说。

  这,就是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让每一名残疾儿童青少年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目前,昌邑市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10名,而该市的特殊孩子数量不止这些。为保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该校实施了送教上门服务。

  送教上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有特殊孩子的家庭一般会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会拒绝别人的帮助。

  “那就先送温暖。”付秀英带着老师们十里八乡地奔走。

  有一次,付秀英带着牛奶、零食、玩具去送温暖,东西还没放下,就见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从屋里冲出来,拉住她的胳膊就咬。付秀英一动不动,不是懵了,而是她理解这个孩子,知道他是情绪失控。付秀英只是轻声细语地安抚这个孩子,慢慢地,孩子松开了口。

  付秀英很心疼这个孩子。他的妈妈因为他的出世不辞而别,爸爸去外地打工,只有爷爷奶奶照顾他。因为他的行为不同于普通孩子,没有幼儿园愿意接收他。

  付秀英不着急,一次次地上门,终于有一天,人与人的防备之墙轰然倒下。孩子的爷爷奶奶拿她当亲人,孩子也开始见面就凑上来手拉手了。

  “每每看到孩子的一点点成长,我都很感动,因为从中看到了老师们的努力,也看到了孩子自己的努力。你不放弃孩子,孩子也不会放弃自己。”付秀英说。

  《感恩的心》在校园里一遍遍播放,孩子们特别喜欢这首歌,因为他们在这首歌里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今年教师节汇演,一个孩子选择用手语演绎这首歌。当唱到“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时,这个孩子突然转身,面向付秀英用手语比划出“妈妈”二字。

  那一刻,付秀英又一次泪眼婆娑。(赵宁 孙立峰)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项目“基于多元化教育资源整合的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路径探析”(项目批准号:EGA230483)成果。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