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的树

  郁郁葱葱的林海之中,传来阵阵婉转的鸟鸣。一大早,聊城市茌平区国有广平林场正高级工程师王吉贵就像往常一样走进林场,看着面前茁壮的树木,眼神中满是慈爱。他说,这辈子我就干了一件事——种树。

  正是这份对“一件事”的专注,让他初心如磐,“植”此青绿。因贡献突出,他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工作者等荣誉,成为林业系统一面闪亮的旗帜。

  树,种活了

  1979年年底,刚满16岁的王吉贵来到茌平国有王老苗圃报到。那时的王老苗圃,是一片盐碱涝洼地。“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寸草难生是它的真实写照。老职工摇着头说:“这地方,神仙来了也种不活树!”

  但王吉贵偏偏不信邪,他和同事们借鉴外地经验,果断推行“抬田治碱”——通过人为抬高田块,借助雨水冲刷,将盐碱排入沟渠。最初的几年,为了这项工程,王吉贵和工人们日复一日地推沙、平地、挖渠。他们全靠手中的铁锹,一锹挖下去,翻起的土疙瘩硬如石块,手上磨出的水泡破了又起,渐渐变成了血泡。就这样,一锹一锹,排走了碱水;一筐一筐,换来了新土。昔日白花花的盐碱地,终于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转眼到了1987年春天,王吉贵代表苗圃去聊城地区林业局开会。散会后,时任局长孔繁森特意把他叫住:“吉贵啊,咱这苗圃不能老这么穷下去,你们年轻人得多动脑筋,改造苗圃的重担就交给你了!”王吉贵拍着胸脯保证:“局长放心,我一定干出个样儿!”返程路上,他望着窗外,心中暗自立誓,定要让这片不毛之地早日披上绿装。

  回到苗圃,抬田工程仍在继续。三伏天挖渠,王吉贵总是抢最重的活儿干。别人挑一筐沙土,他挑两筐,扁担把肩膀磨得血肉模糊。老职工劝他悠着点,他咧嘴一笑:俺年轻,多干点没啥!

  有一年冬天,水渠突然决口,王吉贵二话不说跳进冰水里,抱着一捆麦草死死堵住缺口。等他上来时棉裤冻成了冰坨子,他还乐呵呵地说:“树苗冻不死,俺也冻不死!”

  1995年,王吉贵担任王老苗圃党支部书记、主任。他一上任,就从队伍自身抓起,带出一支能吃苦、敢打硬仗的骨干队伍。

  同时,为解决资金难题,他带头跑项目、筹资金,先后争取到500多万元,将2000多亩的苗圃整体抬高50厘米,还改善了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实现了“田成方、路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新格局。

  2000年春天,当成片的杨树苗吐出新芽,王吉贵看着一棵棵小树,忍不住地抹眼泪。

  多年耕耘,终见回报。如今的苗圃不仅种活了树,还先后引进了优良树种黑杨派优系31个、白杨派优系29个,年均出圃苗木120万株。曾经荒芜的土地变得生机勃勃,职工的收入大幅增加,王老苗圃变成了年营收120万元的绿色“聚宝盆”。

  林,忙好了

  年复一年种树,王吉贵不再满足于把树种活,还想着进一步种点“摇钱树”。2001年,茌平提出挖掘传统圆铃大枣资源、打造万亩特色产业的规划。他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扛起了这份重任。

  此后8年,王吉贵带领团队走遍了16个乡镇、156个村庄,从325棵老枣树中精挑细选,最终成功培育出“茌圆金”“茌圆银”等4个优良大枣品种。

  王吉贵建起技术培训中心,累计培训农民4万余人,带出了500多名嫁接能手。这些扎实的努力,慢慢带动了一个年产值超亿元的大枣产业链。在他的带领下,苗圃建成了310亩标准化育苗基地,年产优质苗木200万株。其中80亩圆铃大枣育苗核心区,已成为江北最大的扦插育苗基地,被列为鲁西首批省级林木种苗标准化示范点。

  靠着这些好苗子,王吉贵成功打造了“圆铃贡”品牌乌枣,该乌枣荣获中国国际现代农业博览会金奖,“茌平圆铃大枣”也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这些响当当的“金名片”让产品远销国内外。与此同时,他还对茌梨、“黄金帅”苹果等本地老品种进行抢救性培植,让它们重焕生机。

  王吉贵的成功,不仅停留在奖项和品牌上,更实实在在地惠及了乡邻。苗圃周边的村民慕名而来,围着他学习种植技术,纷纷种起了枣树、梨树、苹果树。过去那些贫瘠的土地,如今遍布果树,变成了能持续产出的致富宝地。圆铃大枣和茌梨也从林场传到十里八乡,成为口碑过硬的乡土招牌。

  生态,盘活了

  2014年年底,王吉贵被任命为茌平县国有广平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

  初到林场时,困难重重:职工工资发不出来,偏偏在这时,还有客商揣着钱找上门,出高价要买林场里那10棵高大粗壮的老槐树。那些日子,王吉贵办公室的灯常常彻夜通明,妻子徐富平至今仍记得王吉贵辗转反侧时的叹息:“工资要发,林子也要保……”一边是职工的生计,一边是珍贵的林木资源,他倍感压力。

  最终,王吉贵毅然关上办公室大门,下定决心:“这片林子一毁,多少生灵就没了家!”这一拒,迎来了生态的转机。当地政府将林场中约306亩区域划定为“不开发区”,并定下铁规:只能种树,不能砍伐。林场自此彻底转型,职工工资由财政保障,职工们端稳了“铁饭碗”,也扛起了日夜守护这片鸟儿天堂的责任。

  然而,刚解决了生存与保护的危机,新的考验接踵而至。2016年,聊城市黑龙江路东延规划图摊开在桌上:一条笔直的道路,要从林场中央横穿而过。这路一旦修通,鸟儿肯定被吓跑,树也要被砍倒……王吉贵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那份焦灼仍刻在眉间。他抱着材料四处奔走呼吁,逢人就解释:“生态一旦被切断,就再也回不来了!”

  最终,那条原本笔直的路线,变成一道向南偏移106米的优雅曲线,原本计划中的道路为鹭鸟让了路,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为生态让步的鲜活范例。

  王吉贵的坚持,换来的是整个生态的丰厚回馈:林场水塘清澈见底,10万尾游鱼嬉戏其间;林间绿意盎然,163种野生鸟类在此安家繁衍;空气质量也显著提升,林场PM2.5浓度常年保持在个位数,这片林场已成为城市中名副其实的“绿肺”。

  秋日林间,62岁的王吉贵牵着蹒跚学步的小孙女,妻子拎着水壶走在身旁。孩子仰起脸,指着树梢鸣叫的鸟儿问:“是谁种的树?”他握紧孙女柔软的小手,望向无边的林海说:“是爷爷种的树,引鸟儿来安的家。只有这片绿,才是真正属于你们的宝贝。”他们的身影,静静融进这片林海之中,温暖而坚定,一如生命与自然的约定。(刘明明 苑佳娜)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