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山东乡村振兴之路何以越走越宽

  山东是全国举足轻重的农业大省,肩负着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使命。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山东而言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以来,山东把推进乡村振兴作为现代农业强省建设的重要任务,踔厉奋发、埋头苦干,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量”与“质”齐升、“形”与“势”并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齐鲁大地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山东乡村振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既得益于乡村产业具备高位起步的比较优势,更离不开全省各界将比较优势转变为发展实效的共同努力。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最大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吸引资源、留住人才;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富裕农民、繁荣乡村。山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最基本的方法论就是立足农业促振兴、建样板。

  山东农业具有的先发优势和竞争优势,使得山东的乡村振兴在起跑时就快人一步、高人一筹。这是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最大底气。

  山东农业的先发优势,源自于山东农业历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和农业农村改革创新的“试验田”的基本事实。从20世纪80年代“农村商品经济大合唱”,到蔬菜大棚的发明推广引发全国性的设施农业革命;从农村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农机服务的跨区作业,到农村土地的托管服务,山东农业改革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就,树立了一个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典范。

  率先发展的地区在边干边学中能够积累下丰富的专业化知识和人力资本。这些专业化知识和人力资本,既可以推动先发地区不断实现产业迭代升级、持续巩固领跑地位,也可以为后发地区提供经验借鉴和人才支撑。以寿光为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集中连片改造提升老旧蔬菜设施作出了部署,而作为我国设施蔬菜发源地的寿光早已于2016年就在全市铺开了旧棚改新棚、大田改大棚的“两改”工作。如果从1989年的第一代“土棚子”算起,目前寿光的蔬菜设施已经发展到了第七代。在设施蔬菜种植过程中,寿光新式大棚集成了立体栽培、无土栽培、水培种植等30多种新模式和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物联网应用率达到80%以上。同时,通过在蔬菜生产过程中的长期实践和不断学习,寿光培养的技术农民已经达到2.5万人。从20世纪90年代,寿光就开始向全国输出蔬菜种植技术,随着产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目前寿光常年有5000多名技术员在外进行技术指导。

  先发优势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学认为,生产性投入的专业化知识(知识资本)的积累是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山东很多农业产业借助在生产中长期积累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实现了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迸发出强大的竞争力。比如,阳信县利用本地养牛、贩牛、屠宰的传统,在饲草种植、母牛繁育、肉牛育肥、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餐饮、副产品加工、粪污资源化利用等肉牛产业全产业链各环节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人才等优质产业资源,一举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肉牛养殖加工集散地。正因为如此,2018年6月,阳信县承担了帮扶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畜牧产业发展的任务,目的就是借助阳信肉牛成熟的全产业链资源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当地农牧民改变传统游牧养殖方式,提高肉牛养殖效益,实现精准扶贫脱贫。

  山东农业综合竞争力从以下数据可见一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山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90年以来已经连续33年稳居全国首位,并从2020年开始率先迈上并站稳万亿元新台阶;农产品出口额连续24年领跑全国。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山东农业的综合竞争力还在持续增强。在科技的支持下,手机成了新农机,数据成了新农资,直播成了新农活,农村电商潜能被充分激发;在消费多元化、个性化的推动下,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拓展,乡村多元价值持续挖掘,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成为支持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的重要手段。从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角度看,山东具备在全国率先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具备为全国打造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的条件。

  聚合社会各界磅礴力量

  山东农业积蓄的强大发展势能,为山东走好乡村振兴之路提供了良好基础。而全省各界的共同努力则把这些比较优势变成了发展实效。

  在政府层面,山东强化顶层设计,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五个振兴工作方案,摸清了发展基础、理清了发展思路、制定了路线图时间表,向全省干部群众提供了乡村振兴的“施工说明书”。同时,山东把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作为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招,实行资金到县、任务到县、目标到县、权责到县的“四到县”管理模式,切实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确保发挥资金使用效益。选优派强驻村力量,是山东提高乡村自我发展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持续开展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选派工作,2012年以来,山东已累计选派10万名干部到农村一线驻村帮扶。

  在要素供给层面,人地钱是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以金融信贷为例,据测算,山东每年的农业信贷需求超过万亿元,但目前全省每年实际农业信贷规模在3000亿元左右,这意味着超过7成的信贷需求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得到满足,农业信贷资金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山东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增信、分险、赋能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有效增加“三农”信贷投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供需失衡问题。截至2022年年底,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累计为全省23万户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1328.5亿元,占全国农担系统担保贷款总量的1/8,成为撬动信贷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的重要工具。

  在人才层面,山东努力畅通各界人士参与农业农村发展的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三变”改革为人才参与村庄发展创造条件。三涧溪等一批村庄,通过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整个村域空间都变成了集聚人才创业、吸纳村民就业的大平台。县域富民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以发展蔬菜产业著称的寿光、莘县等地,近年来返乡创业人员越来越多。据调查,寿光部分农业镇外出务工人员年均减少17%以上,返乡创业、回村种棚人员增加20%以上;莘县的“农二代”“棚二代”已经达到上千人,逐渐成为该县蔬菜产业的领舞者。在曹县大集镇的农村电商崛起之前,该镇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该镇吸引了500多名大学生和5000多名务工人员返乡。

  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成色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仍然任重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成色。

  提高站位。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就是要求山东的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成为全国的引领和典范。从这层意义上讲,党中央交给山东的这项重大任务,不仅要描绘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未来发展的可能图景,而且要提供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共性问题的系列方案。换言之,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既要搭建“样板间”,也要撰写“说明书”,甚至要提供“施工队”。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方式途径很多,但从“样板须具备快速复制”的必然要求讲,应该突破区域模式千差万别、不易推广的局限,加快从“区域模式”打造向“平台龙头”培育转变,善用平台思维塑强我省农业优势。

  把握机遇。要把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为山东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机遇,把提供我国“三农”发展共性问题解决方案作为山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加快运用平台思维,选树或者打造一批能够提供“三农”发展共性问题解决方案的平台载体。比如,山东在高素质农民培训和农村干部培训方面拥有良好资源和条件,可以借鉴浙江培训产业化经验,在做好公益培训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干部培训产业化转型。可以谋划在省内培训资源富集区选树一批基础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培训机构,加大扶持力度,将其打造成为立足山东、服务全国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干部培训基地。

  补齐短板。山东在农产品加工、预制菜、农业科技创新等领域仍有很大潜力。在这些领域,要补短板,在有能力、有条件赶超的领域,想办法赶超,形成自己的发展路径,同样也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要鼓励山东农产品加工业走出以初加工和中间产品生产为主的“舒适区”,增强向精深加工拓展发展的主动性、紧迫感。要打造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聚集和产业化落地平台,进一步提高山东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积极向国家争取,参照上海举办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做法,在山东定期举办以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装备为重要内容的“农博会”,设立农博会加工技术大奖,走“以会聚技、借奖引技”的路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展销平台、经贸合作平台。要壮大预制菜加工企业,培育预制菜“十大品牌”“百强企业”“千优产品”,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发挥黄三角农高区在集聚高端人才、建设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平台等关键创新资源方面的作用。

  (山东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樊祥成)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