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开创了一条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的现代化新道路。这条新道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契合融通的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和社会治理智慧和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是对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与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密切相关

  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邓小平提出并使用的。1979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同年12月,在回答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提出的“中国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时,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可以看出,这一概念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

  “小康”一词,出自《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老百姓的日子太苦了,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西汉儒家经典《礼记》把“小康”作为一种理想社会模式,近代的康有为把它看成是通往“大同”的中间环节,邓小平借它来描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样子。1983年,邓小平在调研了江苏、浙江等发展较快的地区之后,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他提出了六条标准,为中国人民绘制了丰衣足食、其乐融融的“小康”新生活蓝图。此后,他又在多个场合阐释了如何建设小康社会,形成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目标的较为全面的概念,初步完成小康社会理论的总体设计。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设计的宏大构想,他运用这一带有鲜明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目标,也使得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自提出之日始就与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密切相关。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理论根基之一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尚书》中有“保惠于庶民”的提法;管子主张“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孟子主张“取于民有制”,即对民征税有定制;荀子讲“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贾谊讲“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中华文化蕴含了富民、利民、养民的思想观念,其不断延伸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中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特点。

  正是因为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本思想,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国家现代化两极分化不同的道路。西方的现代化造成了资本高度集中、贫富差距过大、两极分化严重等社会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主要特点之一,改写了两极化的分配结构,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力维护和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是人本逻辑而非资本逻辑,追求的是人的现代化而非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坚守的是共同富裕而非两极分化,这与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密不可分。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为深沉厚重的力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文明,还塑造了各种优秀的精神文明,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改革创新精神以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等,都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

  这些人文精神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汲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新路的突出特点。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抛弃西方国家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精神追求迷失的特点,物质的极大丰富只是它的阶段性目标,终极目标则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主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这与其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根基息息相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自然观。儒家和道家都认为人的生命与大自然是贯通的、协调的,《论语》中有“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则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作核心议题之一。中华文化中包含着“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和实生物”的生态情怀,把天地间所有的人都看作是自己的兄弟姊妹、把宇宙中所有的生命体都看作是自己的朋友,乐山乐水、歌咏自然之美,这从诗歌、山水画中也可见一斑,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热爱。

  正是因为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在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影响下,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一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道路,是一条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道路。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汲取了传统天下观中的“和合”思想。“和合”体现在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人际维度有“致中和”“和为贵”的修养之道,社会维度有“和而不同”的处事之道,国际维度有“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外交之道。传统文化中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以“天下为公”构建的理想世界,就是“大同”,最高的境界就是“化成天下”,也就是说,我们提倡开放包容、胸怀天下的和平之道。这种基因注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一定具有和平发展的特点。

  汲取了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中国式现代化,坚定走和平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建立在野蛮掠夺和残酷殖民基础之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其完全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以和为贵,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赢,主张和平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人文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刘本森)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