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化自信”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了由思想层面的自醒自信到行动层面的自觉自强,对文化的认识维度发生了质的飞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之义。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制度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东升西降趋势正加速演进,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愈发激烈。在此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更加疯狂。特别是网络的深度普及、应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攻击我们的利器。网络领域意识形态斗争更加隐蔽、危害更广、影响更大。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能否保持历史定力,以清醒的历史自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取决于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自成一体、逻辑严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了支撑中国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强了中国人民对本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才能确保道路不变、理论先进、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才能确保我国文化强国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自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强大理论武器。短短百年,沧桑巨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将中国从积贫积弱、亡国灭种的危机中解救出来,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有利于在新的历史起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
  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大轴心文明之一的中国先秦文明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书写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辉煌灿烂的一章。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直至明清时期,在相当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文明始终处于世界文明方阵的前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我们独有的文化资源和发展优势。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根本的就是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根塑魂,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红色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钢筋铁骨,所形成的信仰力量成为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创新的历史辉煌的精神支撑。中国革命先烈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用鲜血书写了爱国主义的壮丽诗篇。当前,我们正处于从发展中大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的就是这种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传承革命文化,赓续红色精神,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路上持续保持昂扬的奋斗姿态。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源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种进行时的、创造性的文化。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滋养中发展,并吸收借鉴了其他国家的文化精华,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和开放包容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新时代新征程,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将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始终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持续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
  只有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强。文化自信自强是内笃外达的精神力量,凝结并体现于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和中国话语之中。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绵延五千多年而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从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到仁孝礼义、尊师重教、犯者必诛,从红船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到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守护好、继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文化资源,既是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离不开精神力量的引领、支撑和推动,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可以更好地明晰中华民族绵延至今所依赖的精神内核、核心价值、力量源泉是什么,有利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汇集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结概括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和自强的信心。要立足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鲜活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增强中国话语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影响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身处数字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网络平台和技术。要借力数字化特别是新媒体手段,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延伸触角、精准传递,努力建构完整高效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有数据显示,全球使用社交媒体的用户超过45亿,并且以平均每年3%的速度增长。通过社交媒体软件推进自下而上的民间交流,全民参与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以及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有利于以客观事实消解西方媒体对我国的扭曲抹黑。
  总而言之,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始终保持文化自信自强,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 郭路 邵萍)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杜思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