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以赓续中华文明、建设现代文明为主线,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入系统阐述。此次会议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次重要会议,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切实抓好学习宣传贯彻,担当文化传承发展新使命。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关键词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精准提炼和系统总结,深刻揭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大大深化了我们对中华文化丰富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彼此间相互交织、融会贯通,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对此,如何深刻理解和把握?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是我们认识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时间依据,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强调的创新性,是推进文明更新的动力,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强调的统一性,是我们辨识文明的空间坐标,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强调的包容性,是拓展文明内蕴的路径,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强调的和平性,是中华文明本质属性的当代表达,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我们的文化事业的目标或任务,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这次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又从五个方面阐述了“结合”的内在规律和巨大作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得出的科学结论,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第二个结合”任重道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要落实好“第二个结合”,首先要把这些文化遗产收集起来,并进行深入阐释,让大家读得懂、会运用。比如在中华典籍文献的保护传承方面,如果我们的保护与研究只限于少部分常见的典籍,而对那些汗牛充栋的典籍文献不去整理、注释、分门别类,听任其沉睡在图书馆、博物馆,或者以保护的名义,阻断读者和典籍的亲密接触,那就等于人为地掩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耀眼光芒,从而无法真正实现“第二个结合”,也就无法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此,我们应该从制度上改进对典籍文献的保护与传承办法,既要保护好物,也要保护好其承载的精神,把后者阐释出来、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其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真正源泉。
  深刻把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文脉贯通,斯文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新征程上,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要秉持开放包容。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创新思维、手段、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迸发新优势、绽放新光彩。如何进行文化创新?以典籍版本的保护传承为例,一方面要做好基础工作,把中华文明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传下去,如对典籍资料进一步调查、普查、分类编目,进一步校勘、注释,对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一步阐释揭示,等等;另一方面,在制度建设上持续发力,把上游的收藏单位、中游的整理研究单位、下游的出版传播单位有机联系起来,让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出版传播、阅读学习串珠成链,从而高质量、可持续地完成并不断完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事业。(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 杜泽逊)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杜思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