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历史意义,自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现代化有着划时代的世界历史意义,呈现为一定程度的“统一性”特征,诸如工业化、民主化、科层化等,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模式的同质。欧美模式内部就存在着诸多重大差异,比如,工业化主导的英式现代化,科层化和民主化相结合引领的法式现代化,科层化和工业化相结合的普鲁士/德国式现代化,更别说第二波现代化进程中各个国家呈现出来的多元化特征。
  现代化的理论分析范本往往依据英国或者美国来进行,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根本就没有遵循所谓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各国必须依据自身国情,探索各有特色的现代化模式。中国有着“天人合一”的文化基因、“天下为公”的崇高追求、“天下兴亡”的忧患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外在于中国国情的道路抉择,而是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中创新性发展而来的一种现代化范式。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必然开启一种共赢共享的发展范式。
  中华民族有着命运与共的人类关切,中国人民有着共同富裕的伟大梦想。中国先人很早就向往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并且为了这一伟大梦想而不懈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孕育着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就在于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可以说,这是现代中国人的“返家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现代化是一种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转型,这种历史大变革率先发生在17世纪的西欧社会,进而成为各国效仿的发展模式。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换言之,资本主义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出一个新世界,把一切民族甚至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现代文明秩序中来。
  近代中国就是在帝国主义的扩张逻辑中,陷入“落后挨打”的灾难,进而被迫开启“学习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从大地主阶级主导的洋务运动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都没能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解救出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不断探索、不畏牺牲、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屡屡被打断。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新中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提供了制度前提,中国人民由此“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就列出了“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建立巩固的现代化国防”等目标。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提出了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随后,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工作报告,并且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重申了分两步走、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提供了必要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逻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号角,作出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邓小平首先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并强调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传统僵化的社会主义老路,也迥异于改旗易帜的资本主义道路,而是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富起来的制度和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脱贫攻坚成就彰显了“最具吸引力的中国故事”,中国提高低收入群体自力更生的能力,帮助脱贫对象沿着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奋力前进。
  中国致力于解决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充分发挥“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稳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区域战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城乡共同发展、行业均衡发展,创造了“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相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人类社会在现代化道路上拥有更多选择,发展中国家必须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的限制,扬弃那种“剥削他者”、导致“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样式,从而以全新结构、精神和实践定义现代化道路、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反对冷战思维和霸权逻辑,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构建各国平等参与、和平发展的全球化秩序,超越了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的霸权逻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出引领时代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一边,始终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并不是“对外结盟”,更不是新殖民主义的“霸权战略”,而是创造了一种超越资本主义对抗性逻辑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承载着中国对全球和平发展秩序的追求,这一公共产品有助于世界各国打破发展瓶颈、共享发展成果,更好地打造甘苦与共、利益相关、命运相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山东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 颜景高)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杜思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