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省建设

  农村,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所在;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首次提出,其核心是通过生物育种、无人机、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前沿科技的应用,重构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推动农业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转型。

  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山东作为农业大省,要实现向强省跨越,必须倾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拓展智慧农业发展空间,让“新农人”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活力,进而让先进生产要素丰廪“齐鲁粮仓”,让中国饭碗装更多中国粮。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省建设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山东农业由大到强、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引领力量。锚定农业强省建设,应立足省情农情,对照农业基础属性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实践中找准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切入点,努力把山东打造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策源地与核心增长极,赋能农业发展迈向新高度。

  山东农业大省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鉴古知今,彰往察来。在改革开放起始阶段,山东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虽位居全国前列,但尚未达到一枝独秀、一骑绝尘的水平。基于1978年至2024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山东省农林牧渔业总量指标在43个统计年份中领跑全国。在总量指标位列次席的4年间,江苏省分别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1979年)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期(1988年)实现超越,上述年份两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差额分别为3.7亿元、9.3亿元和3.4亿元;广东省则于1989年以0.3亿元的微弱优势实现赶超。换言之,山东农业大省的地位,是从1990年以后才真正确立和巩固起来的。1990年以来的35年间,山东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一直稳居全国第一,与第二名的差距从最初的40多亿元扩大到目前的2000多亿元。

  从“并跑”到“领跑”,山东农业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新实践。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诸城首创的“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继而在全省、全国推广开来,有力推动了山东农业和全国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渗透、产业链整合等机制,在纵向上实现了农业生产要素按企业经营项目进行重新组合和流动,显著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产业链韧性;在横向上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和农户专业化,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分工专业化水平和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推进,山东不仅在全国较早解决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有效连接的问题,释放了被传统体制条块分割制约的农业生产力,而且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化知识和人力资本,推动产业不断迭代升级,由此逐步塑强了山东农业在全国的先发优势和竞争优势。

  山东农业强省建设面临的发展环境与形势任务

  推动山东农业由大到强、实现二次飞跃,是服务农业强国建设、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必然要求。如何实现山东农业的二次飞跃、走好山东农业强省建设之路,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复杂的实践问题;既需要找准突破口、抢占新赛道、提升竞争力,也需要综合施策、系统布局,推动山东农业持续迭代、不断升级。

  从发展的角度看,与农业大省地位的确立与巩固阶段相比,山东建设农业强省的进程面临不同的发展环境和形势任务。具体而言,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国内发展面临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进一步夯实“三农”基本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全国各地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和关键举措,山东农业在全国保持和扩大势能位差的压力增大。推动山东农业的二次飞跃,需要在继续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的同时,探索进一步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更好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城乡居民消费理念、消费模式发生深刻转变,农业的功能定位、乡村的价值定位发生显著变化,农业发展方式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动山东农业的二次飞跃,需要在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增强向农业的服务功能要空间、向农产品的加工增值要效益的能力。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驱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平台经济、平台模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农村社会结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发生深刻调整。推动山东农业的二次飞跃,需要在放大农业现有的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基础上,以数字化技术和平台化思维谋划山东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山东农业强省建设的切入点

  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跨越,本质上是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过程。农业强省建设,必须基于农业的基础属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升级,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因地制宜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聚焦提高农业精准化、减少不确定性来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之所以处于弱势地位,主要在于农业生产经营不仅要面对自然界带来的各种风险,而且要面对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存在大量不确定性。降低农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基本的方向是精准化。所有能够提高农业精准化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都将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向设施农业技术、数字技术、冷链技术要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提高农业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强化设施农业技术规避自然风险的能力;推广“数字地块”管理模式,集成气象、土壤、病虫草害等信息采集、解码、分析数字技术,实现水肥药精准投放,最大限度规避自然风险;广泛应用冷链技术,建设“冷链云仓”网络,接入全国生鲜物流大数据平台,实现库存动态调配,减少农产品产后损耗,熨平市场价格波动。在制度创新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稳步扩大完全成本保险、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提升农业整体保障水平。在组织创新方面,要推广“以销定产”订单农业模式,引入农产品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洞悉市场需求,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形成闭环,实现以销定产,减少供需不适配问题。

  聚焦推动农产品品质化、提高产品供给稳定性来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高品质农产品在各种时空条件下的可得性及其品质的稳定性,对增强消费者的消费黏性和产品忠诚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农业鲜明的季节性、地域性,极大影响了农产品的品控和优质产品供给的稳定性。

  就提升农产品品质来说,要从育种技术和标准化生产入手,推动与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生产相关的一整套标准技术体系的制定、应用和推广。要抢占种业“制高点”,吸引世界头部育种企业本土化育种,加强省内优质农产品种质资源保护开发;突破“生态约束”,不断完善零碳负碳农产品认证技术标准和规则,倒逼技术替代资源。就优质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来说,要从优化生产区域布局、创新应用保鲜技术等方面入手,在不同的地区布局生产基地,提高产品保鲜技术,包括运输过程中的保鲜技术,提高优质产品供给的稳定性。比如,郭牌农业是潍坊一家西瓜繁育和种植企业,如今,郭牌农业已在内蒙古、辽宁、云南、海南等地建起11个大型种植基地,实现了反季节、反时差、365天优质西瓜的持续供应,产品质量效益和品牌竞争力得到持续提高。

  总体来看,提高优质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涉及到多个创新领域。除了育种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保鲜技术、生产力区域布局之外,还需要在培育和发展品牌农业上下功夫、做文章,进一步塑强“鲁字号”农产品品牌矩阵,打造“山东农品”超级IP,助力山东农产品开拓高端市场,提高产品溢价率。

  聚焦推进经营主体职业化、提高创新成果渗透性来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于农户的平均经营规模小,单纯依靠农业经营收入很难达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既无法要求兼业化小农户在农业生产领域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也很难保证小农户有足够的激励投资新要素、新技术及采用绿色化、标准化、品质化、品牌化新方法。

  因此,一方面,要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鼓励规模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为职业化农民,吸引社会各类人才返乡回乡创业就业,支持农业院校培育“农业MBA”,培养懂技术、善经营、通金融的复合型人才,让更多的“新农人”把农业作为职业,有激励投资应用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有意愿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加快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形成和推广应用,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培育专业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为职业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把更多的现代生产要素链接进小农户生产经营之中,带动小农户生产经营质效提升。(山东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樊祥成)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