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
●定规矩,就要落实一些已经有明确规范的事情,就要约束一些不合规范的事情,就要规范一些没有规范的事情
●党性、党风、党纪是有机整体,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
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等一系列创新观点和科学论断,进一步提高对作风问题极端重要性、作风建设具有根本性的认识。要通过学习教育,凝聚思想共识,锤炼党性自觉,推进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常态化长效化,推进党的作风建设见实效见长效,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党性
作风是人们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处事态度和行为风格,既指向党员个体如何工作和生活、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和各种事项,又指向全党在政治、组织、实践行为、党内生活等方面呈现出的整体状态和精神面貌,常以“党风”予以表达和概括。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最早提出“党风”问题,形成一整套关于作风建设、党风建设的理论。他把作风由党员个人的形象扩展为党组织的整体形象,把作风由一般的工作作风推及到政治、思想、组织、生活等各个方面,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从“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出发,明确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全党必须警醒起来,必须下大气力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分析作风问题的根源和表现,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要求我们“透过作风看党性,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党性问题”。
从外在表现形态看,作风反映的是党员干部乃至全党的形象,以及蕴含其中的内在素质,但在作风展现出的形象和素质的背后,却是起决定作用的、更为根本的党性。党性即党的本质属性,是党的性质、目标、宗旨、作风、纪律等共同凝结而成的根本要求,是党员干部乃至全党的思想基础和行为遵循,如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坚持实事求是、坚守人民立场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就作风与党性的基本关系看,二者不仅是外与内、表现与根据的关系,更在于二者是联通的、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互为映照的统一体。作风正不正,映现的是党性强不强;党性是强是弱,必然要在展示作风的形象和素质中体现出来。因此,转变作风必然要求提高党性,过硬的作风必须在锤炼党性的过程中才能孕育养成。
“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作风与党性的辩证统一,明确指出作风建设的基本方向和根本路径。就以处理公、私关系为例,在处理公私关系问题上,既可展示作风之优劣,更能彰显党性之高低。“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面对公、私问题时,必须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而不可公私不分、先私后公、损公肥私、以公养私。“作风问题有的看起来不大,几顿饭,几杯酒,几张卡,但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如果在小事小节上守不住,就很有可能逐渐演化为大事大节,最终是党性的弱化和优良作风的尽失,直至害己害人、祸党祸民。
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
作风问题的重要性和根本性,除了它反映着党性水平的高低外,还在于它要解决好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样是党性的重要表现。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能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系到党的事业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并积极参与。说到底,这是一个人心向背的重大问题。“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而党性内蕴着党的宗旨、内蕴着党的人民立场。“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本。没有了这些,就是无本之木。”
解决好人心向背问题,必须先解决好作风问题,务必在解决作风问题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从积极倡导方面看,中国共产党人要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心系群众、情系百姓体现到履职尽责全过程、各方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从坚决纠正方面看,我们要下大气力清除为人民群众所痛恨的种种不良风气,清除为群众所深恶痛绝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要着重解决工作作风不实、热衷于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的问题,着重解决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的问题,该纠正的纠正,该禁止的禁止,彻底拆除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的那一堵无形的墙。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解决作风问题的重要举措。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定规矩,就要落实一些已经有明确规范的事情,就要约束一些不合规范的事情,就要规范一些没有规范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言犹在耳。只有把作风问题抓好了、抓实了,起到作用了,产生成效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人心向背问题,才能使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的作风问题,植根于坚实的土壤中,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作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必须经常抓、长期抓。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必须常抓不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握作风建设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推进作风建设,要通过建立有效机制,做到抓常、抓细、抓长。各级党组织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对加强作风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始终保持严的基调不动摇,紧盯顽固性反复性、隐形变异问题,保持定力、寸步不让,推进深化整治,力求见底见效。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必须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抓党性,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展现共产党人的高尚道德追求。抓党风,要求我们端正日常行为,遵守行为规范,营造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环境,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克己奉公,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党纪,重在立规守纪、勤政廉洁,划出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真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拿起纪律这把戒尺,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决不越雷池一步。要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念好“紧箍咒”,严肃查处顶风违纪、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督促党员、干部“勿以恶小而为之”。
“党性、党风、党纪是有机整体,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党性、党风、党纪统一于党的建设实践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锻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作风建设须臾不可放松,抓作风要拿出恒心和韧劲,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要把作风建设与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紧密结合,融入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全面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力以赴抓党建,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开局,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经过十多年的创新努力,催动作风建设满盘皆活,促进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带动社风民风持续向好,进一步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和衷心拥护。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继续狠抓作风建设、深化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将进一步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奔向美好未来。(商志晓)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