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从改造自然到和谐共生,从资源掠夺到永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生态文明发展进程,是对发展哲学的生动阐释。今天,我们推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主题文章,以期用理论之光照亮实践之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在全球化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当下,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的严峻性与日俱增,正逐渐演变为阻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同样面临着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在这一背景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为新时代的重大命题。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涵与价值,对新征程上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加快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现代诠释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的重大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既植根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理论内核,又赓续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基因。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刻论述。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基础,而人类的实践活动也在不断地改造着自然环境。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恩格斯也曾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通过道德修养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自然为法则,遵循自然规律,不妄为、不扰民,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孟子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主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蕴含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契合,为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文化支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本质在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与协调发展,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全面进步及可持续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实际上经历了采用粗放型增长模式与发展路径的阶段。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了科学规划和长远眼光,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三废”污染和空气质量恶化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时代。在此背景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广泛共识,契合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演进、历史发展与现实需求的内在逻辑。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保障人民生态权益、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迫切需求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公众对生活环境质量的期望日益提高。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等基础生态要素,不仅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必备条件,更是提升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所在。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日益严重的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引发公众对生态环境的高度关切。为切实回应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诉求,必须综合运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制度保障等手段,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享受优质生态产品。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筑牢民族永续发展根基的关键举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平衡性,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坚实屏障。健康且富有活力的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不仅维持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还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因此,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与抗干扰能力,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国土空间安全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民族长远发展的核心保障。绿色发展理念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塑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升级。蓬勃兴起的生态产业,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节能环保产业等,不仅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了大量绿色就业机会,还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达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局面。与此同时,能源革命的深入推进,促使能源结构逐步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型,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体系不断发展壮大,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绿色、可靠的能源保障,从根本上夯实了中华民族的经济根基。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统筹绿色发展与国际协作,也需要筑牢生态体系与公众根基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关乎人类永续发展的时代课题。在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这一目标的实现既需要从宏观层面统筹绿色发展与国际协作,又需要从基础层面筑牢生态体系与公众根基,从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框架。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不仅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革新,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首先,必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培育和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要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转向高效能、低排放的新经济形态。其次,积极推进能源革命,实现能源体系从“高碳锁定”向低碳赋能转型,彻底改变传统的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摆脱对高碳能源的依赖,迈向以低碳、高效、可持续为特征的新能源时代。另外,加强科技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政府和企业应携手合作,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保护与修复是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和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环节。首先,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比如湿地恢复项目、森林再造计划等,这不仅可以有效保护濒危物种,还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其次,加强对森林、草原、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它们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整个生态链的稳定性。另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是基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连通性提出的科学策略,要求我们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确保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完善生态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完善的生态治理体系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为此,需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强化环境执法力度,确保环境污染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同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最后,推进生态法治建设必不可少,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确保各项生态保护措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增强公众生态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宣传绿色文明,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不仅能显著降低个人碳足迹,还可以有效减轻环境压力。应建立公众参与生态治理的长效机制,设立公众监督平台,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还能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体系在培养下一代的生态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家庭应当成为绿色生活理念传播的重要场所,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都无法独自解决所有的生态问题。因此,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尤为重要。首先,可以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建设,这不仅有助于沿线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还能够分享成功的生态治理经验,使得绿色发展理念和技术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其次,加强与其他国家在生态技术研发、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合作。例如,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不仅有助于发展中国家之间共享应对气候变化的成功经验,还可以增强发展中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形成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以“双碳”目标为牵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绘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美丽中国画卷,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结出更丰硕的成果,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与繁荣发展的社会。(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 张鑫)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