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以沂蒙精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丛炳登
沂蒙精神诞生于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时期,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与建设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沂蒙精神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于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凝聚各方力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沂蒙革命根据地,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带领沂蒙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这种“党群同心”的深厚情谊,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以沂蒙精神为指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强化思想引领。通过开展各类党性教育活动,让党员干部深刻领悟沂蒙精神的内涵,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为民服务宗旨。如兰陵县代村,在村党委书记王传喜带领下,弘扬沂蒙精神,深入挖掘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风,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将一个穷村、乱村发展成全国闻名的“明星村”,真正让老区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沂蒙精神中蕴含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品质,为产业改革和乡村发展夯实了精神基础。
以沂蒙精神为动力,开拓创新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探索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一方面,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沂蒙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适宜发展多种特色农产品。如平邑县充分利用当地的山地资源,大力发展金银花种植产业,通过标准化种植、深加工和品牌打造,使其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沂蒙老区拥有众多革命遗址和红色文化资源,如孟良崮战役遗址、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等,以这些红色资源为依托,开发红色旅游项目,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发展。
沂蒙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承载着沂蒙人民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追求。在乡村振兴中,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能够为乡村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源泉。
以沂蒙精神为支撑,推动乡村文化传承,要深入挖掘沂蒙精神的文化内涵,创新文化活动、文艺作品等形式。如举办沂蒙红色文化节,开展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红色文艺演出等活动,让沂蒙精神深入人心。注重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如民间手工艺、传统习俗等。如费县的手绣技艺历史悠久,通过培养传承人、建设手绣工坊等方式,推动手绣产业发展,既保护了传统文化,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展现出了强烈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同样需要汇聚各方人才,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人力支持。
以沂蒙精神为内核,实现乡村人才集聚,要培养本土人才,挖掘和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创业培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如兰陵县组织农民参加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培养了一大批蔬菜种植能手,为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吸引外出人才返乡创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在外人才回乡投资兴业,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乡村振兴,是一场艰巨而伟大的历史任务。沂蒙精神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征程中,必能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作者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