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弘扬沂蒙精神,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
谢明伟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现代治理不仅要靠制度和技术,更需激活文化基因中的“善治密码”。
沂蒙精神是山东党政军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共同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养分和政治智慧。其“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核心内涵,以及形成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实践品格,是社会治理的宝贵资源。学习借鉴这些宝贵经验、实践品格,有助于增强党建引领、深化群众自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善治格局。
沂蒙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形成的。社会治理中,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工作的基础,是基层治理的关键。从沂蒙精神的核心内涵出发,基层治理要着力从强化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培养、抓好党员教育管理、提升班子建设水平等方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基层党组织锻造成基层治理的桥头堡。
沂蒙精神最鲜明的特点是群众性。新时代优化社会治理的重要方法是坚持群众路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要深入挖掘沂蒙精神中蕴藏的群众组织力资源,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积极搭建群众参与治理的平台和渠道,通过建立健全民主协商制度,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实现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增强社会治理活力,夯实自治根基。
沂蒙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最根本在于党的正确领导,也体现了多元力量协同合作的重要性。基层治理点多、面广、事杂,需要社会各方广泛参与支持。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基层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要统筹志愿团体、社会组织等力量协同作用,建立多元共治的治理生态,让各方力量各尽其能、互补共进,在基层治理事务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水平。
不畏困难、勇于创新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特质和实践品格。沂蒙精神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展现了沂蒙精神的创新创造基因。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也要传承沂蒙精神的创新性,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构建立体、多样的沂蒙红色文化传播体系,使沂蒙精神全方位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融入基层治理。比如,通过耳熟能详的故事、人物、事迹影响受众价值取向、规范其社会行为,实现以文化人。以沂蒙精神为引领,开展文明创建、志愿服务等活动,使红色基因与家规家训、社区公约、乡规民约紧密结合,用革命传统涵养文明社风民风。
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和群众需求日趋多元的复杂现实要求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激发基层治理活力。以“权责对等”为核心,重构权责关系,突破基层组织长期面临的“小马拉大车”困境,打通治理堵点。建立健全基层治理考核评价机制,将群众满意度、治理成效作为核心考核指标,激励基层干部真抓实干、积极作为。
深入挖掘沂蒙精神在基层治理中的价值,不断探索其新应用、新实践,沂蒙精神发挥精神引领和实践指导作用的同时,必将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作者系费县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