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土地托管托出新希望

  通过供销合作社的科学种植和管理,每亩小麦能多产300斤。

  以700亩小麦种植区为例,“一户一田”改革后,能为村集体卖粮增收10.5万元。

  去年,这样的喜讯在济宁市不断传出。

  近年来,围绕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和粮食安全等问题,济宁市供销合作社将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有机融合,全面深入推进土地托管服务提档升级,由服务个人、帮助农户节本增收,向服务组织、开展股份合作,与农民、村集体建立利益联结,实现共同富裕转变,走出了“农民外出打工,供销合作社给农民打工”的为农服务新路径。

  开展土地托管,合作社化身“田保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正值春耕备耕农忙时节,邹城市新丰供销农机合作社的工作人员熟练地操作着无人机升空、旋转、平移。无人机低飞过麦田,均匀地向下喷洒着药水。

  “播种机械化、喷药无人机、收割有人管,咱真成了‘甩手掌柜’!”说起土地托管的好处,种粮大户曹广云滔滔不绝。“种子、化肥、农药、收割都比市场上便宜,整个托管套餐下来,比我个人管理每亩地要节省200多块钱。”这两年,曹广云将手里的200多亩田地交给了新丰供销农机合作社统一管理。

  据统计,全程托管模式下,与农民自种相比,每亩可节支增收300-400元,亩均减少化肥使用量20%、农药使用量30%,每百亩增溢土地面积5%,提高粮食产量1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办”,在济宁,有了生动实践。

  曹广云的故事并非个例。

  说起这些年托管后的变化,嘉祥县大张楼镇陈庄村吕桂花最有发言权。“以前种地都是靠人工,效率低,就说这收割吧,从早忙到晚累得腰酸背痛,还得喊亲朋来帮助,前后忙活十来天,现在一天就能搞定,连玉米都能籽粒直收,直接拉到为农服务中心烘干入库,我们轻松多了!”种地变得如此简单,这是她十年以前怎么也想不到的。

  2010年,济宁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全国率先开展土地托管服务,已累计成立培育粮食种植、农机服务等各类服务组织500余家,投资4.3亿元在重点涉农乡镇建成综合性为农服务中心93处,依托大型先进农机设备等优势,一站式满足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农资供应、农机服务、统防统治、烘干仓储、加工储运、产销对接等服务需求,开展粮食作物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让越来越多的农户享受到土地托管带来的省心与便利。截至目前,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935万亩次,带动95万户小农户链接现代农业大格局。

  实行股份合作,农民“入股”享分红

  与曹广云一样,汶上县寅寺镇西小楼村村民何敬安将自家土地交给村供销合作社全程托管。不同的是,他还多了另一个身份,当起了村供销合作社的“股东”。

  “这个‘股东’当得好!土地入股给村供销合作社,每亩能增产约300斤,什么也不用干,年底还能二次分红,省钱省力又挣钱。闲时做个生意,每年还能再收入五六万元。”在日前举行的分红仪式上,何敬安胸戴大红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何敬安提到的西小楼村供销合作社,正是济宁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全省率先成立的第一家村级供销合作社。

  近年来,济宁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和供销合作社指导作用,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村级供销合作社,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探索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股权、农民和村集体变股东、供销合作社全程一体化托管”股份合作新模式,实现村集体、供销合作社、农户三方受益。目前,济宁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已在嘉祥、泗水、金乡、汶上等县(市、区)创办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140余家,入股土地5万余亩。

  “村民以土地入股,每亩地折算1000元的保底资金。每年夏、秋收两季结算后扣除保底资金和管理费用,提取完公积金的剩余部分按村集体、供销社、社员5∶3∶2的比例分红。保底+分红,让农户旱涝保收。入社农户由最初的60户发展到目前103户,参股率80%,入股土地240亩。今年小麦长势好,预计能收30多万斤,为集体经济带来12万元左右的收入。”西小楼村党支部书记、供销合作社主任何敬印盘算着。

  为延长产业链,西小楼村在传统面粉加工坊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成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培育出“小楼村供销合作社”特色农产品品牌。依托供销合作社,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50万元。

  据了解,济宁市大力鼓励合作社拓展加工项目,强化品牌培育,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招商引资、开放办社等多种形式累计投资1.5亿元,建成农产品分拣、加工、冷藏、配送设施2.8万平方米,培育商品品类100余个,发展冷链物流项目14个。2022年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各中央厨房、商超冷链采购生鲜食材2.6亿余元,帮助农民增收2000余万元。

  深化服务试点,助推“一户一田”土地综合改革

  在金乡县马庙镇,为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正组织开展“一户一田”试点工作,伴随着机械轰鸣声,曾经一家一户小地块之间的田埂、垄沟得到平整,水渠和小路得到复垦。

  马庙镇孟铺村有耕地2700多亩,由于地块分散,农户承包田少则两三块、多则五六块,耕作收获费时费力,不便于机械化作业,也影响了托管服务成效。针对此情况,马庙为农服务中心积极与镇村对接,依托村“两委”组织服务功能,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推行“一户一田”改革,将“补丁地”聚成“一块田”,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农业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一户一田”改革,孟铺村耕地联户成片后增加有效种植面积6%,耕种、收割时间缩减40%,农药化肥用量、机械人工成本等降低20%。

  “我们以为农服务中心为平台,采取土地流转、置换等方式,将单个农户多块零散的田块整理成一块,实现‘一户一田’。在此基础上,与每户签订土地流转或托管协议,打破户与户之间的界限,将全村所有土地统一规划成基本方,统筹设置大田作物区、特色产业区,实现同作物同区域集中种植,解决了种植品种难统一、先进技术难推广、大型农机具难普及、一家一户难议价的问题。种植良种,产出的粮食质量高,统一售卖价格也高。”孟铺村党支部书记、马庙为农服务中心负责人孟凡周说。(济申改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赵新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