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济宁市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部署要求,编制印发《济宁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打造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示范市”目标,提出强力突破创新驱动战略等十项重点任务,努力在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展现济宁担当、作出济宁贡献。
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首位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济宁把工业经济作为稳增长的“压舱石”和“动力源”,强力突破制造强市“一号战略”,市县两级实体化运作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下设7个产业集群发展专班、7个要素保障组,实施强企方阵、产业链延伸、技术改造、金融助力企业“四大攀登”行动。市委常委会每月听取县市区主要负责人抓制造强市情况汇报,指挥部每季度召开现场观摩会,在全市上下形成大抓产业、大抓制造业的浓厚氛围。
培育壮大“231”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19条关键产业链为主抓手,全面推行“群长+链长制”,做强高端装备、高端化工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医药4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建成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2022年新增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企业253家,达到603家。聚焦集成电路、机器人、智能终端、北斗导航4条产业链,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成功创建国家级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特色型)。
创新实施“干部助企攀登”活动。市县两级选派干部联系服务重点制造业企业,在2022年筛选确定863家重点制造业企业的基础上,今年扩展到892家,选派1629名干部联系包保,其中810名干部全脱产住在企业、挂职一年,帮助企业扩投资、抓技改、上项目。2022年攀登企业中营收过亿元企业达到374家,过百亿元企业达到6家,纳税过亿元企业达到17家, 8名“80后”干部直接在助企攀登一线被提拔为副县级。
强力突破重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建立覆盖全市所有产业项目的市县两级包保服务机制,今年谋划推出总投资5128亿元的市级以上重点项目430个。实施“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成立市招商引资工作指挥部,推动全员招商、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等“七大突破”,实行月排名、季点评、半年观摩,每季度颁发一次“红黄旗”。
坚定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为双组长的民营经济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稳定经济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系列文件,在减税降费、创新创业等方面持续加大支持力度。目前,全市民营企业达到23.2万家,2家企业入围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7位企业家进入全省民营企业家“挂帅出征”百强榜。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工程机械等领域具有行业引领地位
奋力抢抓“黄金水道”发展新机遇
内河航运是济宁的独特优势,济宁认真研究、科学谋划内河航运和多式联运发展,明确了“实施现代港航物流战略、打造中国北方内河航运中心”的目标定位,推动物流、贸易、产业融合并进。
聚焦强港航,按照绿色化、智慧化、标准化、现代化标准,加快建设主城区、梁山、微山三大亿吨港口群和八大核心港区,全力争创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近3年港口货物吞吐量每年增长25%以上,2022年达到5900万吨,居全省第五位,今年将力争突破7000万吨。
聚焦畅物流,加快推动传统内河港口向开放港口、散货运输向集装箱运输、传统船舶向新能源船舶、物流辐射区域由济宁向周边省市“四个转变”,开通15条集装箱航线,物流贸易覆盖全国100多个城市,集装箱吞吐量连续3年翻番,今年将达到12万标箱以上。
聚焦兴产业,以运河为轴线布局的煤炭物流、钢材物流加工等六大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崛起。2022年,济宁能源港航集团完成营收578亿元、税收33亿元。
全力打造人才科技创新发展高地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济宁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成立市人才科技工作指挥部,实施科研院所招引、高端人才引进、高新企业倍增、企业研发普及、关键技术突破“五大计划”,全力打造人才科技创新发展高地。
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瞄准“中字头”“国字号”,与260家高校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科院软件中心等46家院所在济宁设立实体化运作的创新载体,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29家。全市建有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7个,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68个、省级创新平台632个。
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大力实施领军人才倍增行动,开通顶尖人才引进“直通车”,相继出台“产业人才10条”“创新驱动16条”“人才金政20条”,为各类人才成长创业提供“阳光雨露”。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42万人,合作院士92人,各类高端人才2100余人,高技能人才26.5万人。
大力营造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连续3年高规格召开全市科技创新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产业创新发展表彰大会,让企业家“站C位、当主角”。制作重点企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人才事迹巡礼短视频,“五一”等节假日期间,通过电视台和新媒体平台连续播放。聘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1名院士担任济宁“人才大使”,进一步奏响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以营商环境“软实力”筑牢发展“硬支撑”
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济宁对标“全国一流、全省领先”,锚定“争创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目标,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营商环境评价成绩连续4年居全省前列。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工程项目审批改革,实行工程项目开工前“零收费”、工程项目审批全流程“一网通办”。普及电子印章、电子证照、扫码办事、无感审批数字化应用,实现466种电子证照在700余项事项办理中免提交。
扎实推进惠企纾困政策落实。先后出台稳定经济增长43条、帮助市场主体纾难解困26条、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9条,在全省率先上线“惠企通”政策兑现平台,推动惠企政策“精准匹配”“免审即享”。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在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力构筑全省教育、医疗、康养“三大高地”,推进都市区一体化发展,以城市的精美品质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创造更好条件。(济宁市委)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杜思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