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这里坐拥全县最大的无公害淡水养殖基地,湿地水乡风情浓郁,自然与人文资源得天独厚,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这里,就是鱼台县王庙镇旧城里村。
旧城里村的故事,从千年之前开始。唐朝时,这里曾是繁华的方与县城;清朝年间,洪水袭来,部分城邑沉入水底,形成了淡水湖“旧城海子”;县治迁出后,一些百姓仍居于此,因此得名“旧城里”。
进入新时代,经过鱼台儿女无数日夜的拼搏,如今,旧城里村已呈现新景象。晨光微露时,渔民摇橹撒网的身影,与塘边生态养殖的现代化设备交相辉映;暮色四合中,传统渔歌的悠扬旋律,和着科学养殖技术的探讨声,共同谱写出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千年古韵绘就文旅新画卷
“宋代官窑的瓷花瓶,清代的笔筒,还有红彩釉狮花瓶、纹银制钱、首饰、妆盒,这些在旧城海子水底打捞出来的老物件就像活过来一样,把历史摊开在我眼前!”游客王先生一边说着,一边忍不住比划。
在旧城里村,有一个特殊的博物馆——鱼台旧城文化博物馆,馆内的藏品全部出自这片水底。该博物馆于2019年开建,总面积超过500平方米,馆藏商周至民国文物共960余件,涵盖陶瓷器、铜器、石碑等多个类别。馆内3个展厅通过丰富的图文史料与实物展品,深度揭秘旧城海子遗址的“前世今生”,生动还原了千年以前的生产生活场景,为参观者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
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仅仅是旧城海子的冰山一角,旧城海子更多的精彩在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艾绿嘟嘟鱼花园之中。
走进艾绿嘟嘟鱼花园景区,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帐篷在绿草繁花间错落分布,宛如童话里的梦幻小屋。不远处,一对新人在摄影师的指导下奔跑、回头、拥抱,在美景的衬托下,一组极具浪漫色彩的婚纱照就这样拍摄完成。
景区将旅游与婚庆服务有机结合,丰富了年轻消费者的选择,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自推出户外婚礼项目以来,景区接待游客量持续攀升。进入夏季,景区也迎来了户外婚礼的高峰期,我们会开拓更多独具特色的婚礼场景,融入更多创意元素,提升服务品质,满足新人多样化需求。”景区负责人马俊峰介绍。
依托旧城里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王庙镇以“千年传承·花海渔乡”为主题,精心打造了这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艾绿嘟嘟鱼花园,并在2021年开园。景区占地总面积约700亩,其中水域面积约450亩,陆域面积约250亩。景区规划水上观光区、科普展示区、生态游乐区和生产展示区等四大主题片区,不仅有水下观赏栈道、水森花海、漫花堤等景观,还设置了鱼乡文博馆等人文项目,更有水趣园、游乐天地、锦鲤花圃等特色游玩区,让游客在感受历史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尽情享受现代生态旅游的乐趣。目前,景区年均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年收入超过140万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
特色产业解锁乡村“致富密码”
一汪碧水,承载着旧城里村的生态底色与发展希望。通过对旧城海子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项目,过去的淡水湖蝶变为美丽鱼塘。养殖户刘召胜的鱼塘便在其中,水质的显著改善,让他之前的担忧烟消云散。
“我之前总担心改造会降低水质。谁料想,改造后的池塘水质更好了,养殖产量也大幅提高,从原来的亩产2000斤增加到了现在的3500斤。”刘召胜说,这份改变得益于“三池两坝”尾水处理系统,它有效降解了水中的污染物,净化水体,推动绿色养殖健康发展。目前,旧城海子生态池塘年产鱼类8000余吨,收益达5600万元,同时吸引了众多外来投资商,实现了村集体收入、户均收入的进一步增长。
如今,这里的水产养殖品类丰富多元,既有草鱼、鲫鱼、鲤鱼、鲢鱼、鳙鱼等常规鱼类“坐镇”,也有甲鱼、龙虾、河蟹、泥鳅、黄颡鱼等特色水产品“当家”。凭借可观的产量与多元的品类,旧城海子水产养殖业已然成为周边村民增收致富的核心产业,撑起乡村振兴的“经济大梁”。
沿着湖畔向南,水蜜桃、桑葚、番茄、蓝莓等时令鲜果,串联成令人垂涎欲滴的“采摘日历”,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体验。秀美怡人的田园风光,不仅让游客满载而归,更有力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此外,依托旧城海子的优质水产资源,旧城里村积极招商引资,孝贤食品、思源食品等企业纷纷落户。这些企业“入乡随俗”,深度挖掘地方特色美食潜力,“孝贤虾皇”系列即食虾品、“思源”风味零食等特色产品应运而生,进一步延伸了旧城里村“舌尖经济”的产业链条。
从池塘到餐桌,从鲜果采摘到特色美食,旧城里村正以水为媒,书写着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崭新故事。
共建共享书写幸福民生答卷
文旅产业不仅盘活了乡村资源,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借助水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的优势,村民从事起了养殖、旅游景区内的服务等工作,办起了运输队、建起了码头、开起了鱼病防治医院等,沿村路边有15家商店、机械修配等门市部,村民收入来源不断拓展。
除此之外,当地还充分利用渔业特色,引导和带领村民发展特色农家乐;根据稻草多、蒲草多的实际,引导村民发展草编行业;借助草多、水多的现实条件,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旧城里村呈现出家家有项目、户户见收益的可喜景象。
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让村民笑得更甜、日子更美。“过去只能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的景区上班,既能赚钱又能照顾老小。”在景区当保安的村民宗孝康满脸笑意地说。随着文旅项目的落地生根,越来越多像宗孝康这样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文旅产业不仅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更为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提供了新路径。
村民生活富裕,旧城里村的环境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村里累计完成1.5万平方米道路硬化工程,新增2000平方米绿地,让村庄绿化覆盖率攀升至27.76%。“环境美了,人气旺了,咱村现在可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村民王宽宽难掩自豪地感慨道。如今的旧城里村,正以生态宜居的新面貌,吸引着八方游客慕名而来。(张子洋张成娥)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