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在临沂市兰山区,一场打破城乡壁垒的乡村振兴“突围战”正在打响。近两年来,在兰山区,市、区选派的第一书记累计实施产业项目40余个,开展创业就业技能培训59场,覆盖1200余人次,培育乡村致富带头人66名……一串串数字背后,是干部群众深度融入乡村产业的生动图景。
从碎片耕作到万亩粮仓
方城镇的部分农田曾长期低效种植——4000亩耕地年复一年播种玉米、水稻、小麦,每亩耕地年收益不足800元。在片区联合党委的推动下,34家第一书记派驻村的合作社拧成一股绳——恒韵联合社应运而生。
联合社采取“保底收益+二次分红”模式,以每亩1200元的价格,将1万多亩碎片化土地进行整合,依据各村禀赋和土地性质精准施策,催生了“恒韵蜜薯”“张家街羊肚菌”“顺德庄宝石玉米”等12个农产品品牌,“一村一品”的格局已见雏形。
土地集约化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此。联合党委协调资金,倾力打造了3000亩规模化、机械化、数字化、产业化的高标准农田。通过削高填低、归并零散地块,土地平整率达95%以上;增施有机肥提升有机质含量,配套智能喷灌系统,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精准管控。
“以前巴掌大的地块,收割机掉头都难。”区农业农村局派驻方城镇莲汪崖村的第一书记王亚林指着连片麦田感慨,“如今‘小田并大田’,农机耕作效率翻倍,粮食亩产跃升30%,集体收入也大幅上升。”通过土地集中流转,不仅村集体受益,村民也实现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双进账”。
小工坊里编织的致富路
在汪沟镇小杏花村“杏花工坊”,针线穿梭的景象每天准时上演。村民王兴芹手指翻飞,一个精致的手工抱枕很快在她手中完成。“早上送完孙子就来做工,下午4点收工接孩子,时间自由还能月入2000多元。”她的话语里透着满足。在这个由废弃民房改造的工坊里,20余名妇女正在操作台前忙碌,成品展示区摆放的手工包、挂件琳琅满目。
工坊的诞生源于一次意外发现。驻村之初,临沂市住建局派驻汪沟镇小杏花村第一书记张杨在组织文艺演出时,注意到舞蹈队员们的头饰格外精美。“这些手艺能不能变成产业?”带着这个念头,他立即联合村“两委”进行了论证实施——“九湾杏缘”手作工坊就此成立。
转型之路充满着挑战。起初,村民担心“做出来卖不掉”,张杨带着样品3次前往临沂小商品城洽谈,最终与山东兰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代工协议;针对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他邀请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师生驻村培训,建立标准化流程。短短半年,工坊培育出40多名技术骨干,吸纳周边劳动力超百人。“去年‘试水’时,收入就超过10万元,今年的订单已经排到第三季度了。”合作社技术骨干王晶晶展示着订单合同。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推动下,“杏花工坊”的成功经验迅速推广开来:符合条件的4个邻村建设了共富工坊生产点,分流“杏花工坊”订单。今年“杏花工坊”将再扩建1处集生产、仓储、直播电商等功能于一体的生产车间。“投产后产能提升3倍,村集体年收入将突破50万元。”张杨信心满满。
工业园涅槃中的民生温度
在离方城镇朱岭庄村不远处,崭新的无尘车间里,28岁的李磊正操作自动化设备生产宠物零食。“以前在城里送外卖,现在家门口当技术工,工资还高出1000元!”
曾聚集50余家板材厂和养牛场的朱岭庄工业园,随着市场转型逐渐冷清。第一书记陈洪琪驻村后发现,园区闲置率高达40%。“必须引入新业态盘活存量!”他暗下决心。
当得知深圳一家宠物食品生产公司正在临沂市范围内寻找合适的生产地点时,陈洪琪多次登门洽谈,最终促成了这起投资5000万元的项目落地村庄工业园。
随后,陈洪琪的目光又盯上了荒废多年的村小学,这座占地上千平方米的小学已经杂草丛生,校舍破损率达70%。“盘活闲置资源就是朱岭庄产业发展的出路!”他带领村民清除杂草、拆除危墙,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使废旧小学摇身一变成了“共富车间”,开展了粘土包装、布艺加工、电商直播等新业态。这不仅让30余名因为照顾孩子、身体不便等原因留守在家的村民有了收入,还为村集体年增收8万余元。曾经沉睡的闲置资源在生产线的律动中苏醒,成了朱岭庄村民的自信源泉。
行走在今日的兰山乡村,高标准农田里无人机正在施肥,“共富工坊”的生产热火朝天,工业园区的新厂房机器轰鸣,一幅城乡融合发展的崭新画卷正徐徐铺开。(王安江 张成兰)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