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枣园变成“聚宝盆”

  8月的一天清晨,晨露还挂在枣叶尖上,昌邑市卜庄镇大陆村62岁的枣农陆建设已经挎着篮子钻进了枣林——他要趁着凉快,把刚成熟的小白菜收割下来。

  曾经,大陆村的梨枣园是出了名的“低效田”。可如今,这片老枣园却凭着“枣菜虫蛙禽”五维循环模式,变成了村民眼里的“聚宝盆”。卜庄镇立足万亩梨枣资源,破解传统农业增收单一、链条不长的瓶颈,不仅让年总产值突破亿元,更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甜了梨枣、富了口袋、暖了人心

  林下“织”出生态链

  老枣园里藏“新招”

  走进大陆村的梨枣园,连片的梨枣树撑开浓绿的“伞”,树下不是光秃秃的土地,而是顺着田垄铺展的白菜、菠菜,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处长方形的林蛙池,池边的养殖箱里,黄粉虫正在麸皮中蠕动——这就是卜庄镇“枣(梨枣)+菜(蔬菜)+虫(昆虫饲料)+蛙(林蛙)+禽(家禽)”五维立体循环种养模式的生动图景。

  “以前光知道种枣,现在才明白,空间和废料都是宝。”陆建设蹲在养殖箱旁,伸手拨了拨黄粉虫,“你看这些虫子,吃的是咱收菜剩下的残叶、卖不出去的次枣,养肥了就喂林蛙,一点不糟蹋。”而林蛙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在山东枣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枣香混着淡淡的草木香飘出窗外,工人正将冷冻的林蛙送入提取设备,不一会儿,淡黄色的高纯度林蛙油就顺着管道流出。“这林蛙油一斤能卖上千元,比卖鲜蛙划算多了!”公司负责人陆玲辉拿起一瓶林蛙油,语气里满是自豪。

  更让村民惊喜的是变废为宝的“魔法”:以往没人要的枣芽、枣叶,如今被炒制成了枣芽茶,温水泡开,清香四溢;滞销的梨枣被加工成冻枣、枣糕、枣泥月饼,包装上印着“大陆梨枣”的Logo,成了商场超市里的抢手货。

  “你看这枣糕,用的都是咱自己种的枣,不加防腐剂,大家就爱这一口。”车间里,负责包装的村民陆秀兰一边将枣糕装盒一边说道,“以前枣卖不出去就烂在树上,现在连枣核都能打碎了当饲料,地里的东西算是‘吃干榨净’了!”

  这套循环模式不仅让土地全年不闲着,还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前种枣得天天施肥打药,现在用林蛙和家禽的粪肥还田,枣子更甜,病虫害也少了。”陆建设指着枝头的梨枣,“你看这枣,个大、皮红,去年一斤能多卖五毛钱,亩均收益比以前多了两万五千元!”

  科技电商“搭”快车

  小特产闯大市场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卜庄的冻梨枣,咬一口脆甜多汁,还有这个枣芽茶,解腻又养生……”在卜庄镇“侨乡共富工坊”的直播间里,28岁的主播小姜正拿着产品热情介绍,屏幕上的订单提示不断跳动。

  这个工坊是用村里废弃的老校舍改造的,如今成了特产“走出去”的主阵地。

  “以前咱的枣再好,也只能在周边集市卖。现在通过直播,全国各地都能买到。”小姜是土生土长的卜庄人,以前在外地打工,听说村里建了电商基地,特意回来当主播,“上个月光冻枣就卖了5000多斤,我自己也能拿提成,比打工强多了!”

  能让小特产闯大市场,离不开“科技+品牌”的双轮驱动。“你看这棵‘蜜罐枣’,是去年刚嫁接的新品种,比老品种早熟15天,甜度还高。”在枣园的试验田里,山东省农科院的张教授正给村民们讲解嫁接技术,“我们和卜庄镇搞‘乡村振兴合伙人’,就是要把好品种、好技术送到地里。”目前,卜庄镇已经吸引20余名高端人才,联合攻关枣树嫁接、林蛙繁育等“卡脖子”难题,还培育出了“蜜罐”“冰糖枣”等优质品种,让老枣园有了“科技芯”。

  为了打响品牌,卜庄镇整合梨枣、林蛙油、枣芽茶等特产,打造“侨乡优品”区域公用品牌。“我们给产品设计了统一包装,印上侨乡文化元素,还举办了‘侨乡优品’发布会,现在‘大陆梨枣’‘枣蛙林蛙油’都是响当当的IP。”镇农业办主任刘敏说,去年仅出口就创汇超5000万元,带动500多人就业,连周边村的村民都来工坊打工。

  政策支持也给产业发展添了劲。卜庄镇成立生态种养循环联合示范推广工作组,帮企业协调土地流转、争取种业工程资金,先后解决20多个难题。“我们建林蛙油提取车间时,缺审批手续,工作组跑前跑后帮着办,比自己跑省事儿多了!”陆玲辉说,镇上还组建了“枣蛙虫”科技服务团队,线上线下教村民技术,“有一次林蛙闹小病,技术员当天就来指导,没让我们受损失。”

  村民腰包鼓起来

  好日子比枣甜

  “这个月工资有3800元,加上土地流转费,今年我家已经增收快2万元了!”在山东枣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财务室,村民陆月华拿着工资单,脸上笑开了花。她家里有3亩梨枣地,以前自己种,一年顶多挣6000元钱,现在把地流转给公司,每亩每年能拿800元,自己还能在林蛙池务工,“既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又能挣钱,比出去打工强太多了!”

立体种养让梨枣园变成了“聚宝盆”

  卜庄镇构建的“土地流转+务工就业+链上分红”多元收益机制,让越来越多村民尝到了甜头。“我不仅在公司打工,还入了股,年底能分红。”陆建设说,去年他分红拿了5000多元,加上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一年能挣5万多元,“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不仅盖了新房,还给孙子买了电脑,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大陆村用集体增收的钱,修了水泥路,建了文化广场,还装了路灯。“以前晚上村里黑灯瞎火,现在广场上能跳广场舞,孩子们还能玩滑梯。”村党支部书记陆运泽说,五维循环模式已经带动周边10余个村的劳动力就业,预计今年户均增收1.2万元,“村里的年轻人也回来了不少,有的搞电商,有的搞养殖,咱村再也不是‘空心村’了!”

  为了让村民安心,卜庄镇还建立了风险联防共担机制。“以前怕枣卖不出去,现在有合作社兜底,还能买互助保险,就算行情不好,也不怕赔本。”陆月华说,去年枣价有点波动,但公司通过加工冻枣、枣糕,还是保住了村民的收入,“跟着集体干,心里踏实!”

  如今的卜庄镇,老枣园焕发新生,生态链串起致富路,村民的腰包鼓了、笑容多了,“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正如陆建设常说的:“这五维循环模式,不仅让地里长出了‘金元宝’,更让咱的日子像枣糕一样,甜到了心坎里!”(满珍妮)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