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天刚蒙蒙亮,郯城县红花镇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田间地头,菜农们正踩着露水采收新鲜蔬菜;蔬菜交易市场里,货车往来穿梭,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分拣蔬菜,并将一箱箱蔬菜装载到运往长三角等地的货车上……
近年来,红花镇充分利用7.78万亩蔬菜种植区优势,积极探索“跨村联建”党建模式,将党支部、合作社、蔬菜加工龙头企业聚集到全镇蔬菜产业链上,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蔬菜产业的扩规、延链、强业之路。
党建引领,增添蔬菜产业新活力
“以前种玉米小麦,每亩地也就挣千把块。我们村党支部书记动员我改种蔬菜,光这一季毛豆,每亩就能净赚3000多块钱!”大辛村种植户张可亮看着刚采收的青毛豆,脸上满是笑意。
2022年,红花镇党委创新“党建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模式,建立“‘蔬’香红花”片区联合党委,覆盖6个行政村、23个党支部,5484名农户,开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党建发展新格局。“这个以片区联合党委为核心的联合体,统筹片区资源,引领育苗基地、农资供应商和蔬菜销售中心进入蔬菜产业链条,实现了抱团发展、连片增收。”片区联合党委书记、红花镇党委副书记蔺际硕说。
产业延链,构建产业发展共同体
在壮口食品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将新鲜蔬菜清洗、切割,加工成即食预制菜。“这些菜都是周边村收来的,一天能消化5吨左右,做成预制菜后身价翻番。”企业负责人刘赛说,产品直供广东、深圳、上海等地,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
红花镇锚定蔬菜产业优势,2024年借助省派第一书记帮扶资金实施大辛冷链仓储物流项目,与壮口食品、美全食品、郯香居等企业携手打造“冷链物流+预制菜”产业,配合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农产品加工集散地、高标准育苗基地相继建成,产业链条从种植延伸到加工、销售,让“好蔬菜”卖出“好价钱”。
产销对接,拓宽市场融合致富路
凌晨3点的大辛蔬菜市场里,灯火通明,商贩们正忙着过秤、装车。“以前收菜得跑遍周边村,现在在市场里一站式配齐,一天能收600吨!”来自上海的批发商张老板说,这里的蔬菜凌晨收,中午就能端上上海的餐桌。
红花镇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片区6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商超、农贸市场、食品加工企业洽谈签订蔬菜代购长期直供协议,全面对接全镇42个家庭收购代办点,将蔬菜采购化零为整,减少中间商采购环节,农户收入增加10%以上。这样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还实现了村集体增收、农户受益的双赢局面。
科技赋能,探索智慧农业新实践
从工厂化育苗到标准化种植,从防虫网到二氧化碳气肥,科技让种菜更省心、更高效。“以前凭经验,现在靠技术,同样的地,产量高了三成,品质也更好了!”袁堂村的种植户说,科学种菜让大家尝到了甜头。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人才技术是关键。红花镇党委组织委员李勇说,镇里深入实施“鸿雁人才”培育工程,培养蔬菜种植能手,组建党员技术服务队,开展蔬菜种植讲座,与青岛大学签订农业科学研究战略协议,让技术活水源源不断流向田间地头。
目前,红花镇已成立54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成设施蔬菜大棚1.3万座,蔬菜年产值达9.72亿元,村集体年均增收100余万元,户均年增收6万元。“要继续发挥片区联合党委牵头引线作用,不断整合土地、资金、人才要素,带动更多村加入产业联盟,推动红花镇蔬菜产业从单打独斗向协同共赢转变,打响红花蔬菜品牌,推进乡村振兴。”谈及下一步打算,红花镇党委书记郑庆永信心满满。(田钰 耿源)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