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村联建铺就共富路

  近年来,嘉祥县依托乡村振兴片区建设,积极探索村党组织跨村联建,发挥组织优势、统筹各类资源,放大优质资源外溢效应,让农民富起来、乡村美起来、组织强起来。

“攥指成拳”兴产业

  2022年,金屯镇2.28万亩土地被认定为绿色富硒土地。但是富硒资源如何盘活利用、富硒产业如何做大做强,成了该区域发展的难题。

  “我们村虽然有2800亩富硒土地,却不知道如何开发。想发展精深加工、搞文旅融合,既缺资金又没经验。‘抱着金饭碗要饭吃’的滋味很难受。”金屯镇贺李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贺宪斗回忆说。

  为了打破局面,金屯镇整合15个富硒产业村的资金、土地,成立了富硒产业联盟,组建联合社,推动村庄抱团发展。

  “联合社打造了‘绿野优选’品牌,开发天然富硒农产品。以前的莲藕1.2元/斤,品牌化以后,卖到了2.5元/斤,而且供不应求。我们进一步建设了3500平方米的富硒农产品加工车间,开展水稻、小麦的烘干、仓储、加工,进一步延伸了富硒产业链条。”贺宪斗高兴地说。

  同时,金屯镇还积极探索“基地+品牌、线上+线下”的发展模式,举办“荷花艺术节”,培育富硒田园综合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我们联合科研院所、国企、高校等,组建了12人的富硒产业管理团队,打造了富硒稻米、富硒莲藕、富硒鸡蛋等一批优质富硒农产品,通过‘电商新农人’直播带货和直销配送,打通产销链条,富硒产品的价值大幅增长。”金屯镇党委委员刘金同笑着说。

  一排排建设的厂房,正在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富硒地变成了老百姓的“富裕地”。跨村联建,打造出了一条充满“硒”望的共富路。

闲置资源能生金

  走进位于马村镇吕楼村的共富工坊,缝纫机的嗒嗒声不绝于耳,几十名女工正热火朝天地加工服装。

  “之前,像我这样没有文化、年龄偏大的人,只能在家种地、看孩子。现在有了这个工坊,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村民吕春花开心地说。

  通过跨村联建,吕楼村闲置的小学校舍又派上了用场。近期,吕楼村与周边几个村共同成立共富工坊,又引进了服装加工厂,有效带动了村民就业。

木耳立体种植带动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这个共富工坊可以带动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3.5万元,同时还能为40余名群众提供工作岗位。”吕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吕美功介绍说。

  在马村镇,除了吕楼村服装加工工坊,还有大碾王村箱包加工、王营村电动车组装等7家共富工坊。在跨村联建的作用下,小工坊遍地开花,铺就了群众家门口又宽又敞亮的“共富路”。

  截至目前,嘉祥县建设各类共富工坊119处,助力村集体增收276万元,带动20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形成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新图景。

能人返乡助振兴

  在发展片区联建的过程中,人才短板很快成为制约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为着力破解片区村干部致富带富能力不强等问题,嘉祥县实施了“嘉雁归巢”计划,积极吸引在外能人、“乡村振兴合伙人”返乡创业。

  “以前我在新疆种木耳,现在还有800多个木耳大棚在那边。”祥润生态农场负责人胡建生说。2年前,为了家乡发展,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招引下,胡建生返乡建厂,带动家乡木耳产业发展。

  “传统的地摆式木耳大棚每亩只能种1万包,我们采用了新的立体种植模式,每亩至少能种2万包,大幅提高了种植效率。”胡建生说,这种新式种植模式还能更好地控制大棚温度,极大提高了木耳品质。

  现在的祥润生态农场,每年可销售木耳7.5万斤、木耳菌包45万包。从原材料配备、菌包培育,到木耳采摘与晾晒等各环节一应俱全。农场带动了周边60余个农户种植木耳,帮助2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年帮助村集体增收约10万元。

  联建,联的不仅是土地与资源,更是人心与希望;铺就的不仅是产业之路,更是通往共同富裕的幸福之路。未来,这片乡村必将进一步释放发展动能,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继续书写农民富、乡村美、组织强的新篇章。(潘笛欢)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