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里长出“治理经”

  走进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张家沟村,水泥路通到地头、纠纷化解在村头、服务送到家门口——这个曾被治理难题“困住”的小山村,靠村党支部摸索出的治村“三件套”,交出了一份乡村治理新答卷。

一条生产路让“民心相通”

  10月的一个正午,张家沟村村民张永信骑着电动三轮车从田里归来,车斗里的铁锹、镰刀碰撞出清脆声响,车轮下的水泥路平稳整洁,从农田地头直通家门口。

  “搁以前,想这样轻松回家根本不可能。”张永信停下三轮车,指着村里的路面,回忆起以前的窘境。

  过去,这条连接着40多户村民、100多亩耕地的生产路,是出了名的烂泥路。有一次,村民张永信用三轮车载着化肥去玉米地,却因雨水冲开一道道深沟,三轮车没法往前骑,他只能把车停在300多米外的路边,一趟趟往地里扛,稍不留神就会摔个趔趄。

  “送趟化肥都要折腾一个多钟头,真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急得上火的张永信,当场就把化肥袋摔在路边直叹气。

  这一幕,恰好被村党支部书记张文杰撞见,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路必须修,还得尽快修!”在“四议两公开”的各个环节,张文杰的建议得到了广泛支持。

  可难题摆在眼前:村里集体经济薄弱,拿不出修路的钱。“没钱咱就凑,没机械咱就借!”张文杰带头提出,村党支部成员全部无偿出工,同时号召党员、村民代表积极参与建设。

  消息传开,村民们的热情被点燃了:有人主动找到村“两委”,要捐赠水泥,第一批就捐了40吨。张文杰又四处奔走,借来施工机械和工具。村民们轮流上阵,仅用4天时间,就把水泥路修到了地头,赶在秋收前具备了通行条件。

张家沟村新貌

  此后,村党支部趁热打铁,继续整修道路。村民自发捐赠水泥累计200余吨,先后修了7条共计约1.7万平方米的生产路,还配套修建了3座漫水桥、1个抗旱水渠。

  “路通了,心气顺了,大家都觉得村里的日子有盼头了。”张永信笑着说。

一本记事本让“疙瘩解开”

  在黄墩镇的地图上,张家沟村并不起眼——它藏在镇驻地正北方的群山深处。可它却曾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乱村子:矛盾多且杂,干群关系紧张。

  为了化解矛盾,张文杰上任以后,首先把村民调解委员会用了起来:先后吸纳9名有经验的老村干部、德高望重的“公道人”担任委员会成员,并与网格员一起挨家走访,动员村民来村委反映问题。

  起初,没人愿意来——大家“不信村里真心办事”,也“不信老问题能解决”。

  “今后不管谁值班、不管事大事小,只要村民来反映,一律记下来,共同研究解决!”张文杰从抽屉里拿出一个记事本,摆到村办公室显眼位置,用行动表明态度。

  终于,有村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村委反映问题。调解委员会即刻跟进,上门核实情况、组织协商——多占的地退回去,损害的庄稼照价赔偿……

  一件件小事被公平解决,主动来反映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仅2023年7月,记事本上就登记了200多个问题。“大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让乡亲们心里的疙瘩越系越多。”张文杰看着记事本,既心疼又着急,下决心要把“疙瘩”一个个解开。

  渐渐地,村民们对村“两委”越来越信任。村民张传芳说:“现在村里有事,大家都积极配合。大家都觉着,张家沟真是变了样。”

  张家沟村还专门设置了调解室,调解委员会成员轮流值班接待村民;建立了“一事一档”调解档案,每周召开会议商讨解决办法。曾经的“矛盾村”,信访率连年下降,那本记录问题的记事本,也渐渐闲了下来。

  一张微网格让“幸福共享”

  在张家沟村的每条巷子,都能看到一张公示牌,上面印着网格员、片警、水电员、保洁员的信息及联系电话,右下角还有“民意直通车”二维码。这张小小的公示牌,正是张家沟村“网格治理”的缩影。

  为破解山区村民居住分散、治理难度大的问题,张家沟村按照“就近、就便、就熟”的原则,将全村划分为10个网格,网格员凭着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入户走访排查问题,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化解了矛盾、修通了道路,村党支部又把目光投向了增收——经过多次沟通,张家沟村招引到一个加工厂,并于去年正式落户。

  “活儿不重,离家又近,常年有活干,工资也可以。”在工厂负责分拣木片的村民孔凡英说。这家加工厂还能为村集体每年带来近10万元的收益,让集体经济“家底”更厚。

  从修通一条路,到解开一堆疙瘩,再到织密一张网格,张家沟村靠村党支部的引领,把治理难题变成了发展机遇。(姚文凤 高华超)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