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吹响“四廊一线” 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号角

  文化体验廊道是在文化遗产富集地区推动文化遗产集中连片保护和文化资源统筹开发利用的带状空间,具有推动文化保护传承、旅游提质升级及促进乡村振兴、交通完善、生态保护、数字建设、基层治理、区域协调发展等多种功能。

  山东文脉绵长,有礼仪之邦、文化圣地之誉,建设“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是山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创新举措,是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有力抓手,对全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勇担历史使命,回应时代呼唤

  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号召十周年。山东不负使命担当,全面布局“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树立起山东文化“两创”空间展示新标杆,开启了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的新篇章。

  山东同时承担着黄河、长城、大运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任务。建设文化体验廊道能够让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和重大项目更加具化实化,更好落地实施。建设沿黄河、沿黄渤海文化体验廊道,能够为黄河口、长岛国家公园创建打下基础,为国家海洋方面的文化公园建设作出先行探索。

  我国迈入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建设文化体验廊道,能够深入鲜活地将文化展示、文化体验、文化消费注入旅游之中,提升旅游的内涵和品质,推动形成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更好擦亮“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金字招牌。

  文化体验廊道覆盖全省1200多个乡镇(街道)、5万多个村(社区)。文化文物、传统民俗等大量文旅资源集中在乡村,是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建设文化体验廊道,能够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培植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保护传承农耕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宜居新乡村,实现城乡之间的良好互动、协调发展。

  科学谋篇布局,绘就壮美蓝图

  建设文化体验廊道,旨在构建国家文化公园引领、文化交通线贯穿、文化体验廊道示范、文化片区支撑、全域文化“两创”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培育形成文化“两创”空间展示新标杆。

  九曲黄河在山东入海,润泽了齐鲁大地,孕育了齐鲁文化。山东沿黄地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4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0处,国家级非遗项目107项,是我国黄河下游文化遗产廊道。建设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是打造集民俗体验、农耕研学、自然观光等于一体的“沿着黄河遇见海”文化旅游品牌,推进打造黄河千里自驾旅游风景道、建设沿黄河生态廊道、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民俗文化展示体验、传承发展传统工艺等任务。

  大运河山东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凝聚了中国古代水利科技的最高成就,沿线拥有国家级重要历史文化资源85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座,中国传统村落1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是全方位展示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代表性区域。建设沿大运河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是打造以“水上游、岸上行”为特色的“鲁风运河”文化旅游品牌,推进贯通运河旅游航线、保护修复运河生态、加强遗产遗迹保护利用、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等任务。

  齐长城是我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沿线拥有遗址遗产260处,关联遗产185处,革命文物资源261处,承载着齐鲁文化的厚重底蕴。建设沿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是打造集人文历史感悟、自然风光体验于一体的“齐风鲁韵”文化旅游品牌,推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强化遗址遗迹展示、实施交通畅达工程、发展特色研学体验游等任务。

  环黄渤海地带是我国古代北方对外交往的重要门户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海防文化、开埠文化、渔猎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是山东的海疆历史文化廊道。建设沿黄渤海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是提升“仙境海岸”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世界著名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带,推进打造中国最美滨海风景道、传承保护海疆历史文化、丰富海洋文化展示体验、拓展滨海特色文化旅游等任务。

  胶济铁路是齐鲁大地上的第一条铁路,见证了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变迁,沿线济南老商埠、周村古商城、潍坊坊茨小镇、青岛火车站等工商业文化遗产众多,是近代山东的经济生命线和文化生长线。建设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重点是打造“行走百年胶济、高铁环游齐鲁”文化旅游品牌,推进建设最美铁路风景线、加强铁路文物保护利用、发展胶济铁路特色文化旅游、丰富“高铁环游齐鲁”文化体验等任务。

  把握工作重点,全面系统发力

  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文化文物、旅游体验等方面,包括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展示带、交通先行带动展示带等十大展示带,需要突出重点、统筹资源、创新驱动、合力推进。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血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建设文化体验廊道,必须坚持保护优先,践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做好文物、非遗、自然资源等保护工作,加强考古、历史文化研究阐释、民间文化记忆整理,推进文化活化传承与人文自然景观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交通、生态、旅游等基础设施是文化负载、传播、弘扬之基。建设文化体验廊道,要坚持交通先行,突出快进慢游、便利转换,建成品级等级较高的汽车自驾游、铁路环线游道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自然保护地建设等,打造文化自然融合的生态廊道和和美乡村;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合理布局一批自驾营地、服务驿站、休闲步道、艺术创作基地、精品民宿,提升文化旅游体验品质。

  提供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是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的特色所在。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围绕“沿着黄河遇见海”“鲁风运河”“齐风鲁韵”“仙境海岸”“行走百年胶济、高铁环游齐鲁”五大主题,打造可看、可玩、可参与、可带走的文旅融合产品。强化民俗文化资源挖掘,加强以“黄河大集”为标志的民俗文化展示体验,打造一批“山东手造”特色产品。加快研学旅游发展,建设一批研学实践活动基地。强化数字赋能,建设文化体验廊道云游平台,打造沉浸式旅游演艺、夜间光影秀、数字IP内容等产品。

  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让沿线百姓过上美好幸福生活,是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的初心所在。要强化党建引领,创办一批乡村旅游、农业观光等群众身边的合作社,打造助力群众增收的文化惠民项目。突出乡村文化特点,分门别类打造特色“文物村”“手造村”“旅游村”“生态村”“产业村”。强化特色产业带动,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和文旅产业项目,让村民们赚上“文化钱”“旅游钱”“生态钱”“产业钱”。(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徐建勇)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赵新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