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本刊记者 孙立峰 通讯员 袁金辉
5月17日,上午8点半,寿光市洛城街道屯田西村党支部书记葛茂学手边的电话又一次响起。这是当天葛茂学接到的第4个电话,依旧是关于中小学生预约到屯田西村研学的。屯田西村村口有处被孩子们热追的研学基地,名为仓颉汉字艺术馆。
这一天,第二十四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也在进行中。“来寿光,除了菜博会,我们这里也成了必打卡的一个地方。仓颉,是寿光人心中的圣人,我们尊称为文圣。”葛茂学说。
到寿光,本以为饱餐的是蔬菜文化、农圣文化,街头转角处,竟然还遇见文圣文化、盐圣文化。沉浸下去,深入进去,才发现:对于寿光,我们不该仅仅知道其盛产蔬菜。
三圣文化,亘古相传
寿光,被称为圣城。据考证,文圣仓颉、农圣贾思勰、盐圣夙沙氏故里皆在寿光。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寿光北部双王城水库发现商周时期大型古盐场遗址群。仅仅30平方公里,就发现盐业遗址80余处,其中有大量商周时期煮盐用的陶质盔形器、盐井、盐池等。考古专家据此确认双王城盐业遗址群为商朝制盐中心。这震惊考古界,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8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更震惊寿光人,因为这让人想起一直以来流传于民间的一个美丽故事——夙沙氏煮海为盐。
相传在远古时代,山东沿海有个原始部落,其中有个人叫夙沙氏,聪明能干。一天,夙沙氏正在海边用陶罐煮鱼吃,突然看到一头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于是他拔腿就追。等他扛着野猪回来时,发现陶罐里的水已熬干,底下留了一层白末。他搓起一点白末,放到嘴里,顿感又咸又鲜。于是,夙沙氏来了灵感,用这白末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由此,夙沙氏开创了煮海为盐的先河。
人们口口相传这个古老的故事,在讲述与倾听中,也在传递故事背后的精神——勤劳、苦干,以及敢为人先。
在寿光大地上,类似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人讲述着——关于文圣仓颉,灵龟负书、见迹识兽;关于农圣贾思勰,不辞劳苦写就《齐民要术》……
当深入了解、解读文圣文化、农圣文化、盐圣文化,就会恍然大悟,为什么这些故事会发生在寿光——上世纪80年代,时任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顶着巨大压力掀起一场改变农民命运的“绿色革命”;如今,寿光蔬菜播种面积60万亩,年交易蔬菜约900万吨,寿光用一个产业富裕了自己,也改变了亿万国人的生活方式;自1991年,寿光人就将他们最宝贵的财富——农民技术员送出家乡,如今有8000多人活跃在全国各地,他们将先进技术、生产标准及设施蔬菜解决方案推向全国,全国新建大棚中,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
从寿光人的故事中,总能品出三圣文化的味道,这就是亘古不变的文化传承。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交融互促,当代寿光人将其总结为寿光精神——务实、创新、争先、诚信。
文化振兴,争先恐后
“姓字名谁就在那百家姓里查,造字儿的仓颉就出自咱的家,清清亮亮弥河水,唱着绿色歌谣声震四方传天下;家住何方就在齐民要术里查,农圣故里就是我热恋的家……”当寿光人哼唱起这首《寿光谣》时,带着满满的自豪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抓文化,就是抓未来。近年来,寿光市高度重视三圣文化挖掘、保护、建设工作:推动“寿光蔬菜生产习俗”入选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创作出版《农圣文化概论》《贾思勰家缘源流研究》等书籍;成立寿光仓颉研究会,举办仓颉寿光与中华文明起源研讨会;推动《仓颉造字的传说》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动“寿光卤水制盐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举办夙沙论坛,巩固寿光作为“中国海盐之都”的地位……
文化润人心,无声胜有声,在这种振兴文化的浓厚氛围中,越来越多的寿光人自发加入到三圣文化传播工作中。
2019年,屯田西村筹建一处市民食堂,想以此作为村里的未来产业。而恰在此时,一个念头蹦入葛茂学脑中:“寿光是文圣仓颉故里,却没有一个展示汉字文化的地方,我能做点儿什么?”
不久,屯田西村“两委”研究决定,投资4000万元,建设汉字文化展馆。
2021年,一处面积达4500平方米的仓颉汉字艺术馆出现在寿光人面前,这里集汉字发展史陈列展示、交流传播、互动体验、教育普及于一体,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以汉字演变为主题的艺术馆。
曾有游客感慨:“置身其中,仿佛有穿越之感,会让人在领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寿光之所以被称为文圣故里,是因为据史料记载,仓颉墓和仓颉石室就位于洛城街道韩家牟城村,这里还曾出土仓颉鸟迹书石刻,韩家牟城村和屯田西村相距仅20多里。
2019年,韩家牟城村党支部书记韩佩军第一次听说,自己打小居住的地方竟然就是仓颉家乡时,先是完全不信,随后上网查、问专家,最终才确信不疑。
韩家牟城村当即抓住这一机遇,启动仓颉书院建设。两年后,集汉字展示和体验于一体的仓颉书院横空出世。仓颉书院建成后,迅速成为寿光又一新的文化地标,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村民韩德昌说:“仓颉书院建起来很好,对我们的文化提升很有帮助, 原先不懂的文化,现在来看看都知道了,确实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文化思想,特别是老年人,没事儿来逛逛,心情也舒畅。”
在仓颉汉字艺术馆,孩子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产业融合,前景无限
文化振兴,激发起乡村的无穷内生动力,涌现出更多意想不到的故事。
“三圣文化,我们浸润其中,深受其益。每个村也有每个村的独特文化,我们能否也挖掘一下?”台头镇北孙村党支部书记张富军头脑中闪过自己小时候听老人讲过无数遍的一个传说——
明洪武年间,山东遭遇大疫,哀鸿遍野。某日午时,一老者昏迷,梦见有凤凰飞到北孙村,将村南侧的湖水衔来喂给病人,病人很快痊愈。后来,老者将湖畔生长的中草药打粉,做成香包,挂到门前屋后、妇孺腰间,竟也能达到祛病功效……
张富军开动了脑筋:“是不是可以由此弘扬中医文化,开发相关产业?”不久,北孙村与寿光市中医医院合作,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开发出中草药配方,做成香包,向外售卖。
如今,北孙村的村民不是农忙时节,也忙得不可开交。“一个人一天能做20多个香包,收入在100元左右。大伙儿都很看好这个产业前景。”张富军说。
在寿光,越来越多的村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品进而形成产业,以文化振兴带动产业振兴,既塑造了乡村文明新风尚,又让村集体和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
“文化振兴,凝聚了人心,增强了老百姓的民族自豪感,也让我们走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欢迎来寿光打卡。”葛茂学说,未来屯田西村将进一步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游客创造更舒适、规范、优良的游览环境。
如今,寿光人向外输出的,不仅仅是蔬菜,还有文化。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杜思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