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本刊记者 杨书云
漫步黄河边,穿行齐鲁腹地,冲浪黄渤海岸,看科技创新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看绿意漫卷每一寸土地,看灿烂朝阳从海上升起,新时代的山东,每一处风景都令人赞叹。
背靠着一个风华正茂的国家,受益于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山东创新引路、科技赋能、生态托底,一大批带有齐鲁标签的科技创新成果走向世界,一大批具有齐鲁标志的生态之城、绿色之城拔地而起,一大批科创人才、有志之士在这里创业、安居,齐鲁风貌日日新、又日新,“高质量发展”深深镌刻在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的里程碑上。
看——
创新引领,动能转换跨步前行
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源源不竭的创新活水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行走在盛夏的齐鲁大地,我们一路探寻答案。
黄河北岸绿意葱茏。走进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一幕幕蕴涵着科技感与想象力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这里是风景宜人的公园,更是前景动人的科创园。
它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应运而生,当前,这里正处在大建设、大发展之中,已引进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等高端优质项目162个,智能车、新能源、新材料、中国芯,新兴产业应有尽有。
抚触济南起步区脉动,能感受到这里到处充盈着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的信心与活力。它,是济南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和动力引擎,更是山东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着墨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的惊鸿一瞥。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近年来,山东创新动能强劲涌动、创新维度持续拓展,推动动能转换从“发展蓝图”向“施工图”“实景图”层级跃进。
新兴产业强筋骨,传统产业开新花。
化工行业被誉为传统产业,可从来没有落伍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在烟台,万华工业园正依靠技术创新,规划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城,打造零碳智慧产业园,建设超低能耗建筑群,预计消耗减少50%以上,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000吨。
位于淄博的山东东华科技有限公司,以“工业大脑”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年可生产熟料、水泥700万吨,余热发电1亿度,处置固体废弃物7.8万吨、危险废弃物10万吨,搭建起绿色建材产业架构。
如果说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的一场大考,新旧动能转换就是这场大考中的山东卷。经过多年砥砺奋进,山东交上了一份厚重而亮丽的答卷,站在了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上。
科技支撑,高精尖高歌猛进
烟台泰和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展厅里,一本《三字经训诂》引得大家纷纷翻看。
看大家兴趣浓厚,公司党委副书记徐立新介绍道:“它的奥妙在于内文所用的纸张——芳纶纸。”原来,芳纶纸是该公司攻克的“卡脖子”技术之一,除了绝缘、耐高温、耐酸碱腐蚀之外,还绿色环保可降解,“以后对于古籍的保护翻印及传播将发挥很大作用”。
泰和新材是全国最大的高性能纤维生产企业,他们先后填补氨纶、间位芳纶、芳纶纸、对位芳纶4项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其新近开发的ECODY绿色印染技术,在染色过程中不添加盐和碱,没有污水排放,可实现大幅度减碳减排。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根本上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
在淄博市临淄区的遨博(山东)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谁也不会想到这家隐匿在明代临淄县衙旧址大院里的工厂,竟然是机器人产业领域的一名“冠军”。该公司在协作机器人领域排名全球第二、中国第一,制造的会拉花的咖啡机系全球唯一!
位于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园的中科曙光,其设计的“缸式”浸没液冷计算机,是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实力派演员,出演了代表未来科技的“未来航天中心计算机”。现实中,它能让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05,更可支持机架、刀片等多种形态的服务器内嵌,最大程度降低“液冷”技术的普及门槛。
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还要因地制宜。
向海而生,因港而兴。2019年,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海阳完成海上发射“首秀”。历经4年建设,一座东方航天港在这里快速崛起。截至目前,东方航天港已成功保障海上发射5次、累计发射卫星37颗。围绕“天上有星、海上有船、陆上有箭”的核心能力建设,12个航空航天产业相关项目“重磅上新”。
正是在齐鲁大地这片重视科技发展的沃土上,量子信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一批面向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的技术与产业“无中生有”、落地开花,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更加强劲。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加快跨河桥隧建设让天堑变通途
智慧赋能,农业发展顺乘时代东风
种子,种子,种子!粮安天下,种子为基。
提起济麦22,在山东有这样一个说法——“每两个馒头中就有一个是由它做成的”。对这个说法,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小麦遗传育种团队学术带头人刘建军进行了解读:“济麦22是我们培育的高产广适小麦品种,种植面积连续11年保持全国第一,而且也被作为育种骨干亲本在全国广为应用,可谓子孙遍天下,为我们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时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省农科院坚持良种自主研发,继济麦22之后,又培育出超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44,去年以亩产808.6公斤的成绩刷新全国超强筋小麦高产纪录,有力解决了强筋小麦商品粮依靠进口的“卡脖子”难题。
而齐黄34,则创下了全国主产区大豆高产和全国夏大豆高产“双纪录”。“它每棵的荚数多,荚粒也多,每粒重28到30克,一般品种只有20克左右,这些综合因素使它的产量有个很大的突破。”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豆类遗传育种与栽培团队学术带头人徐冉说。
济麦22、济麦44、齐黄34……培育良种并不容易,省农科院为何能良种频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院内墙上的这句话,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种业创新是山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设施农业、农机智慧化等,同样是其奠基之本。
无土栽培、水培蔬菜、生态农业,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绿色生产技术,全国新建大棚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以数字赋能提升劳动效率,原来一对青壮年夫妇能种植2个70米的大棚,现在可以管理3个200多米的大棚。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这也是继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后,党中央再次对农机工作作出的要求。
农业机械化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抓手,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支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潍柴雷沃智慧农业园区内,一辆高大的P3404 CVT拖拉机让人大开眼界。
据了解,这款拖拉机在国内系首台大马力CVT,配备有标配无人驾驶系统,实现了无级变速,可适应国内各种不同工况的作业。
为化解中国农机产业的“卡脖子”之痛,近年来,潍柴雷沃智慧农业先后突破了大马力CVT智能拖拉机、每秒12千克大喂入量收获机械等多项前沿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驶向深蓝,海洋强省迈出坚实脚步
打开中国地图,你会看到,山东半岛静静依偎在蔚蓝海洋的怀抱中。这里北临渤海,南靠黄海,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海洋空间资源:3000多公里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国第一。
山东,名副其实的海洋大省。依海而行,如何向海图强?
近年来,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强省迈出坚实脚步。
烟台海域,从高空向下俯瞰,一条璀璨的项链铺陈蓝色海洋。
这里是高科技蓝色粮仓。渔业生产引入智慧化、自动化技术,采用自动投饵、环境监测、鱼类行为监控等先进养殖装备设施,精细化全过程管控鱼类生长情况,每年可养殖优质海水鱼类20万尾,年产约15万公斤。
这里是蓝绿交织的海上工厂。变“资源消耗”为“低碳环保”,针对水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鱼皮、鱼骨等无法废物利用的问题,通过胶原蛋白肽生产线进行精深加工,点石成金,生产出海洋特医食品、创新药物、高端保健品及化妆品等,产品附加值提高30多倍。
这里是多元休闲的“体验港”。设置800米海钓长廊,可慢跑、晨练、观赏日出;在养殖网箱,可喂鱼垂钓,零距离体验渔牧生活;在海洋渔业科普展厅,可通过VR、AR等技术设备,身临其境模拟乘坐“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探索海底世界……
这里,就是“耕海1号”,全国首制装备休闲型海洋牧场综合体。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海洋生产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就是发展海洋生产力。山东推进海水养殖升级改造,加快步伐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以高水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驶向深蓝,海洋强省乘风破浪。
“耕海1号”的身影不孤单。在昌邑市北部海域,坐落着全省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项目,借助风力保护和增值当地渔业资源,构建“绿色经济+蓝色粮仓”立体开发的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新模式;荣成市爱伦湾国家级海洋牧场,以渔业养殖为主导产业,实现海洋牧场向休闲渔业旅游基地转型,辐射带动周边9个渔村、1000多人实现旅游增收。
站在辽阔的黄渤海岸,放眼眺望,一幅“生态绿+海洋蓝”的千里现代海景图正徐徐展开。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杜思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