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新年第一碗饺子,敬英烈!这是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的规矩。每年大年初一,朱村人都早早起床,在外工作的会起得更早,因为要带上儿女回村,到村头的烈士陵园参加朱村的重要仪式——捧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敬献24位无名英烈。
  从最初到现在,都是村民的自发行动,已延续79年。
  今年74岁的王经臣记得,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跟着长辈、端着水饺去陵园祭拜。每一次,大人都会说一句:“来看你们了,那时候你们过年的饺子都没吃上,就为了救我们牺牲了……”那时,他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长大了,王经臣才明白,那里面饱含的是无尽的怀念和感恩。
  红色朱村
  1944年除夕,千余日伪军突袭抗日堡垒朱村等地。驻扎在沭河东岸的八路军滨海军区四团八连(后被誉为钢八连)听到枪声,连长鄢思甲迅速作出决定:“枪声就是命令!不能让老百姓过鬼门关,打了胜仗再过年。”
  在安排人向上级报告的同时,全连立即集合,奔赴朱村,一场激烈的抗击日伪军“扫荡”的反击战就此打响。面对敌人的九六式机枪、三八式步枪,装备简陋、打仗主要靠手榴弹的八连战士毫无惧色。从拂晓打到午后两点多,打得敌人扔下30多具尸体狼狈逃窜。我们胜利了,但有24名战士壮烈牺牲。

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听红色故事、缅怀革命先烈

  24名战士,有的才十来岁,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朱村的平安,连除夕已经下锅的饺子都没来得及吃上一口,就走了。
  朱村百姓悲痛欲绝。第二天天刚亮,一家人,又一家人,像是商量好了一样,走出家门,端着热气腾腾的饺子,齐聚朱村老陵,祭奠英雄们。
  朱村保卫战,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赤胆忠诚的担当品格和老区人民红心向党的朴素情怀,是沂蒙山区军民团结抗战的一个缩影。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村,参观这个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的村史馆,了解革命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那天,王经臣为总书记讲述了朱村保卫战的故事。
  “听完我的讲述,总书记说,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王经臣说。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临沭县委、县政府立足改善民生,推进产业升级,着力将朱村打造成为“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示范村、“沂蒙精神红色基因代代传”示范村、“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村、“山东传统村落保护”示范村。
  如今,水韵朱村红色文化旅游区已呈现在我们眼前,这里相继建成沂蒙支前馆、朱村村史档案馆、导沭整沂纪念馆等多个红色展馆。作为义务讲解员,王经臣依旧每天守候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前,给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钢八连保卫朱村的故事。
  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恍惚间又回到那段峥嵘岁月,感慨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朱村,无意中碰到的一个村民,都可以给你讲一段红色故事。“小的时候,父亲跟俺讲,当年钢八连的战士就住在俺家……”70岁的王济法说,看到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朱村,村里人都特别高兴,没想到发生在朱村的故事会感动全国各地的人。
  各地有各地的故事,故事背后的情却是相通的。红色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让朱村人的日子越来越好。景区建成投入运营以来,为朱村提供保安、保洁、群众演员等岗位160多个,90%的商户经营者是朱村及周边的村民,村民人均年增收3500元。
  以红带绿
  当红色文化旅游有了起色之后,朱村没有止步,而是打起了长远的算盘。“我们村现在红色文化旅游搞得红红火火,来朱村旅游参观的每年有几十万人。以红带绿、以绿映红,以红色文化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成为我们村的发展方向。”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说。
  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经多方考察,朱村党支部创办了临沭县珍珠苑种植专业合作社,整合村庄周边河道、荒滩、荒地,牵头规划建设总占地1500亩的朱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500亩葡萄科技示范园和有机蔬菜种植园、300亩晚秋黄梨种植园、100亩食用菌种植基地、200亩寿桃种植园。合作社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生产管理模式,打造出特色农产品品牌,产品附加值平均提升60%,每年可实现产值3200万元,增加集体收入30万元。合作社每年除提取10%左右的资金用于自身发展外,剩余收益全部按股返还村集体和群众,保障集体、群众利益最大化,实现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三方共赢。
  “‘产业富村、商贸活村、生态立村、科技强村’,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们制定了这个16字方针,以红色带动绿色,以后我们村的各项事业就都发展起来了。” 王济钦说。
  一村带九村
  朱村的迅速发展,让邻村马庄村党支部书记马玉廷坐不住了。“说不眼红那是假的。一起出去开会,坐在一起会感到特别惭愧。”马玉廷说。
  与此同时,马玉廷觉得自己村的未来还是有希望的,他说:“我们紧邻朱村,村民推着小车去朱村景区卖个烤地瓜,一天就能赚三四百元钱。朱村的发展,对我们的确有带动作用。我们不可能一直落后下去。”
  马玉廷的判断是准确的。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朱村是示范村,这意味着其他村将以朱村为榜样,逐步有序推动乡村振兴。
  2022年,“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党委在曹庄镇成立,由曹庄镇党委、市派第一书记、10个村居党支部组成。党建赋魂,示范区党委整合带动辖区部门站所、“两新”组织、结对共建单位,形成“十村党建联盟”雁阵格局。
  出于区域资源整合的考量,临沭县委先后5次把县委常委会开到朱村,聘请浙江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谋划“一村带九村”结构框架。
  九村,其中包括马庄村。这下,马玉廷不再愁眉苦脸,而是天天乐呵呵地忙碌在建设工地上,“你看我们村里的那条河,以前就是条臭水沟,才3个月时间,就变得这么好看了。我们村也开始起步了”。
  按照“一村带九村”规划,马庄村将重点发展特色柳编产业。马玉廷对村庄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同时一个新的想法绽放在他心头:“‘爆炸大王’马邦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参加大小战斗百余次,用地雷大量杀伤敌人,屡立战功,他就是我们村的人,我打小就听老人讲他的故事。我们应该向朱村学习,好好挖掘红色文化,把我们村的故事也讲出去。”
  传承红色文化,汲取奋进力量。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请钢八连的24名无名英雄、马邦才,以及无数为新中国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放心,老区人民已经过上了好日子。(本刊记者 孙立峰 通讯员 张贵州)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孟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