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2021年,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依托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设立,自设立以来,山东高站位谋划推进起步区建设,将起步区确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起步区对标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安排,紧抓重大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攻坚克难、乘势而上,加快搭建规划体系、构建产业体系、配备政策体系,加速迈入成形起势的新阶段。
发展蓝图——科学搭建规划体系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创新提出打造“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理念,细致描绘起步区发展蓝图。
科学布局城市空间。合理确定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设置不低于70%的蓝绿空间占比,全力做好“控红、增绿、扩蓝、留白”文章。立足济南“山泉湖河城”浑然一体的自然禀赋,规划城镇开发边界210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168平方公里,构建“一城五团十六区,九镇百村嵌田园”空间布局。
加快完善规划体系。编制完善“1+4+16+N”规划体系,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大桥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综合性规划成熟完善;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12个规划成熟稳定,待国土空间规划批复后即可实施。
精细谋划核心区域。聚焦城市副中心示范区核心区域,研究制定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规划设计、三个优先、绿色低碳、产业导入、项目引领”五大行动,加快建设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特色”的生态商务区(EBD),打造对外展示山东和济南城市新时代建设发展形象的示范窗口。
动能之城——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坚持将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立区之本,大力培育高端高质产业项目,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优质产业导入。坚持存量优化和增量崛起并举,努力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累计已签约优质项目162个,其中世界500强企业项目44个、央企项目33个、省企项目40个。
健全完善产业政策。确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为主体,以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3+1”产业发展方向,明确“6+4+2”产业主攻方向,详细制定未来三年的产业发展行动路线图、行动举措及行动目标,创新推出52条“真金白银”政策,搭建108条政策体系,全面提升政策服务的精准性、系统性。
积极搭建载体平台。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建设,新建济南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新能源汽车和数字经济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中科新经济科创园、绿色循环产业园5个产业园区,规划用地4万余亩,总投资1747.8亿元。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项目实现整车下线,今年上半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固定式供能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生产线项目列入“2022年世界制造业先进领航项目”。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坚定不移培育创新生态,引进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齐鲁中科碳中和研究院4家中科院分支机构,先进动力研究所空天发动机项目列入国家部委重大研究项目,20兆瓦燃气轮机项目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山东分中心、济南山东省大学科技园等项目获批建设。
鹊山龙湖湿地
宜居之城——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积极探索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持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新时代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样板。
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坚持交通先行,全速推进18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黄河济泺路隧道、凤凰黄河大桥建成通车,奥体西路、鹊山桥2处跨河通道提前谋划启动,通往起步区的轨道交通7号线、有轨电车正式开工,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加快实施;全面推进水电气热污等市政场站建设,大桥水厂、崔寨再生水厂已具备供水和水处理条件。
创新实施“三城同建”模式,积极运用“BIM+CIM”技术打造数字孪生城市系统,新型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及绿色数字城市平台启动试运营,全知慧眼、全域联动的“一网统管”服务平台基本形成;探索开展全区域、全领域数字化发展试点示范,超前布局无人驾驶等智慧应用场景,系统推进地道、综合管廊等地下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地下一座城、地上一座城、云上一座城”。
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大力引导省属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在起步区集中布局,构建“城市-组团-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体系,起步区市民中心、城市展厅顺利启用,黄河体育中心足球场主体封顶,山大二院北院区年内竣工交付,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和12处配套教育设施、46处养老设施正在加快建设。
绿色之城——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新城建设,坚定不移走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水”字为纲。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编制《起步区节水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起步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实施适水规划与布局,设置用水效率准入门槛,加快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着力推动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
“保”字为先。深入开展沿黄郊野公园建设和湿地群落、生态防护林保护提升行动,扎实做好黄河和小清河、徒骇河等重点河道治理,累计开工园林绿化类项目50余个,新增绿地面积130万平方米,起步区黄河段获评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
“绿”字为本。积极开展绿色城市建设路径研究,超前布局氢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体系,开展“碳中和综合试验社区”试点,初步明确40项绿色生态建设指标和减碳固碳“八大法则”,零碳智慧创新运营中心项目荣获“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
“安”字为基。全面开展黄河险工、控导工程加固行动,巩固提升黄河标准化堤防,统筹抓好重点河、湖、岸、坝综合整治,着力增强湖库蓄滞洪能力;合作共建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超算云中心、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灾备数据中心等,为黄河安澜提供科技支撑。
活力之城——释放建设发展活力
对标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聚焦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积极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加速释放起步区发展活力。
探索区域立法保障。借鉴雄安新区等地区先进经验,制定《关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行政管理有关事项的决定》,以立法形式保障权限下放、法定机构设置、要素保障等领域改革创新,实现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统一。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承接省级权力下放,223项行政许可事项实现清单管理,13项省级行政权力事项由省政府委托起步区管委会实施。深化“新区特办”改革,探索开展“告知承诺绿色通道”等个性化、定制化审批服务,探索推广工程项目“承诺办”制度经验,推动关键重大项目“先建后验”,率先推出全省首个新业态食品经营试点等一批首创性经验。
强化关键要素支撑。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累计发行政府专项债券352.04亿元。谋划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打造总规模400亿元的基金集群。在全省率先启动成片开发方案编制工作,提前开展“两规”一致性调整。
开放之城——稳步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立足区域节点城市,不断拓展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构建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认真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赴新加坡、港澳等地开展招商,塑造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积极与沿黄地区开展交流协作,持续加强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
加强重点区域协同发展。积极对接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布智能制造、新能源等五大领域1222.7亿元的合作机会清单,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搭建共建共赢合作平台。
打造人才集聚创新高地。建立开放型人才新体制,持续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加快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创新实施“人才政策二十条”,建立人才编制“蓄水池”,面向全球开展人才招聘,着力打造带动全市、辐射全省、服务沿黄的人才改革创新先行示范区。
【相关链接】2020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起步区成为黄河规划纲要中唯一支持设立的“实体性”新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城市新区。2021年4月,国务院批复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四个新”的发展定位,规划了“五个着力”的建设路径,赋予了“四区合一”的政策红利,擘画了建设绿色智慧宜居新城区的宏伟蓝图,开启了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起步区的新征程。
起步区规划面积798平方公里,西起济南德州界,东至小清河-白云湖湿地,南起黄河-济青高速,北至徒骇河,包括太平、孙耿等8个街道及唐王街道中西部区域和泺口街道黄河以北区域。目前起步区管委会直管大桥、崔寨、孙耿、太平四个街道和泺口街道黄河以北区域,面积450平方公里,辖308个村居,户籍人口23万人。(济南市委常委,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孙斌)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孟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