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本刊记者 岳远攀
在塔元庄同福乡村振兴园门口,摆放着一座日晷样式的巨型“食钟”。
圆形底座按时辰分隔开来,存放相应的谷物杂粮,标注不同的养生诀窍,引来游客不时驻足。
白色指针缓慢转动,流淌着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柔和气息。
塔元庄村,华北平原上一个极其普通的村庄,从空中俯瞰外形酷似宝塔,地处滹沱河北岸,在河北省会石家庄以北15公里、正定县城以西1.5公里。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时,曾多次来村里调研,2008年1月和2013年7月又两次来到塔元庄村,亲切看望乡亲们。
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塔元庄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立足自身发展,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同福同富同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全国闻名的文明村、美丽村、幸福村。
“伴”城
金秋时节,滹沱河畔,草木摇曳,一幅“车在林中走、人在花中游、家在河边住”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
干净整齐的街道、宽敞通畅的马路、错落有致的楼房,乡村振兴模式展览馆、智慧农场、研学营地、美食一条街、水上嘉年华等场馆设施一应俱全,流水长廊相映成趣,游人如织……
这样的塔元庄村,放到以前,不敢想象。
上世纪80年代初,村庄四周还是大片荒滩。全村500来户2000多人,耕地仅760亩,人均年收入几十元。村民编了句顺口溜:“盼着一年吃细粮,盖上新房娶新娘。”
彼时,习近平同志经过深入调研,针对正定紧邻省会的区位特点,确立了走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路子。
也是从那时起,塔元庄村种起了大棚蔬菜,建起了养殖场,在全乡第一个通上自来水、第一个搞起村庄规划,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1985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00元。后来,村里家具厂、棉纺织厂、构件厂等企业蓬勃发展,村民收入不断提高。
近些年成立丰禾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塔元庄”牌商标,蔬菜厂、豆芽厂、豆腐厂接连建成,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科技示范园开门迎客;
投资150万元建成养老服务中心,构建居家养老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依托正定古城、滹沱河两岸景观,发展融红色文化、休闲娱乐、乡村民俗等为一体的乡村游;
……
时至今日,塔元庄人发现,时代在变,城市需求、消费喜好在变,可“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模式没变。积极探索城乡融合、一二三产协调发展新模式的塔元庄村,也在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增收致富。
领“头”
虽然通过搞“半城郊型”经济,走稳了发展的第一步,但“先天不足”的难题依然横在面前。
2008年1月,习近平同志到塔元庄村调研基层党组织建设时指出:“希望你们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早日奔小康。”
塔元庄村“两委”一班人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上,通过共产党员示范户带路、开展“我家有党员、乡亲向我看”活动、发放便民服务连心卡等,把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到生产和生活中。
每年年初,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开会商定村里发展目标,责任到人;目标认领和完成情况“上墙”公开。塔元庄村积极开展各种“党员带头”活动。村里修路、改水、改厕,“两委”干部齐刷刷变成了义务泥瓦匠。下雪刮风,他们又成了义务清洁工,有时还要“客串”司机、搬运工、保安员、管道修理工等角色。
旧房怎么拆、新房怎么分?村“两委”一班人拆房先从自家拆起,分房时打破抓阄惯例,按照先村民、后党员、最后是“两委”干部的顺序挑,没有引起任何纷争。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这些廉洁务实、甘于奉献的举措,很快赢得了塔元庄村村民的广泛认可。20多年来,村庄经历七次换届选举,但每次选举中,这支2000年组建的村“两委”班子原班人马都无一例外地连选连任。
随之而来的是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村民们纷纷搬进了宽敞明亮、集中供暖的楼房,冬季供暖、生活用水、有线电视收视费、卫生费、物业管理费、考入全国前150位大学的学生学费等费用均由集体承担,村民福利支出每年达到800多万元。
“这是我们村的第四张‘全家福’,从最初的不足1000人,到现在的1600余人,每张‘全家福’都记录着塔元庄村的发展印记。”一张挂在村委会墙上的“全家福”,定格了全体村民的幸福笑脸,记录着村民们的幸福生活,也折射出乡村振兴的新进展。
同“富”
经过多年发展、已是远近闻名小康村的塔元庄村,也面临着村办产业不强、后劲不足、管理水平低、发展进入瓶颈期等问题,迫切希望通过机制创新,吸引更多市场、科技、人才力量进入村庄。
由此,成就了一段村企合作的佳话。
经过长期考察,村里看中了深耕农产品加工领域,具有强劲资金、管理、市场网络等优势的同福集团。2020年年初,塔元庄村与同福集团共同成立河北塔元庄同福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平台化建设、品牌化运营思路,打造了总投资20亿元的塔元庄同福乡村振兴示范园,一个个产业项目在示范园里落地开花。
村委会对面的闲置工厂建成了乡村振兴展览馆,新上了“中央厨房”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温室换“芯”改造成智慧农场……在塔元庄村,每天都能看到新变化。
走进塔元庄村智慧农场,恒温恒湿环境下,有机蔬菜伸展着嫩芽,鱼菜共生、气雾栽培、南果北种……现代化种植新技术让这里展现出勃勃生机。
“这种生菜又脆又甜。”育苗管理员唐秀英细心察看每一株水培生菜的生长情况。
有专家赴塔元庄村就“村企合作”模式进行专题调研后,总结了该模式的几个特点:在体制上实行“党委领导,市场运作,农民主体,共享成果”,在机制上实行政府、企业、科技、金融、保险和农民“六家握手”,在经济上实行农业农村资源与社会资本的有效融合,产权、组织结构清晰。
“‘名村+强企’的合作方式,对于其他村庄引入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该专家表示。
“掌握了振兴密码,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过得更好!” 谈及未来,唐秀英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杜思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