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攀登齐鲁文艺高峰

  9月27日,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隆重开幕,首部中西结合原创交响乐《尼山·雅乐》在曲阜尼山圣境大学堂仁厅隆重上演。笙的疏狂、鼓的恢宏、二胡的炽热、编钟的回旋和交响乐一并构成一部和而不同的音乐交响。“《尼山·雅乐》真正实现了古与今、中与西的会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实践。”观看演出的国内外嘉宾、专家学者纷纷表示。
  近年来,山东以推进“齐鲁文艺高峰计划”为抓手,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京剧《燕翼堂》、长篇报告文学《靠山》、综艺节目《戏宇宙》等大批文艺精品相继问世,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破圈”“走红”。
  注重导向引领,文艺创作步步为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为谱写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经典作品谱写新时代齐鲁儿女盛世华章,加强选题策划和项目征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发出强音。先后征集推出包括儒家文化、黄河文化等传统文化主题在内的《“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首批)》等一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省市一体推进,用文艺的形式讲好山东故事,描绘山东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引领,逐步建立完善立项扶持、创作生产、宣传推介等全链条制度措施。先后制定出台《关于支持鼓励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十项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营造“出精品、见效益”的良好政策环境。
  今年7月,成立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以文艺评论激浊扬清、引领风尚。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签约文艺
  评论家制度,先后三批签约文艺评论家90名。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奖、“泰山文艺奖”等全省性文艺奖项,发挥文艺评奖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促进文艺工作整体水平提升。
  注重精品打造,齐鲁文艺华彩彰显
  今年8月,山东作家杨志军的长篇小说《雪山大地》以最高票数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多年来,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牢牢把握正确的创作方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了一批题材厚重、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铸就新时代文化大省的“文艺泰山”。
  近年来,山东“鲁剧”“鲁影”可谓双珠同辉。以《父母爱情》《琅琊榜》等为代表的电视剧不断掀起收视热潮,打造了“鲁剧”品牌;《经山历海》《三泉溪暖》等一批电视剧作品相继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创造了近年播出剧目最密集、播出平台最多的纪录,进一步擦亮“鲁剧”品牌。《大圣归来》《我的父亲焦裕禄》等山东出品、制作的院线电影既叫好又叫座,“鲁影”品牌也实力出圈。
  加强优秀舞台剧目创作生产,持续打造“好戏山东”品牌。先后成功复排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推出民族歌剧《沂蒙山》《马向阳下乡记》、京剧《瑞蚨祥》《燕翼堂》、吕剧《百姓书记》《一号村台》等一批精品剧目。民族歌剧《沂蒙山》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等国家级舞台艺术各类奖项大满贯,被誉为新时代民族歌剧艺术的现象级作品。
  组织开展山东省重点文学创作选题策划论证会、“全国知名作家齐鲁行”等,抓好重大主题文学创作,张炜、赵德发等一大批作家在文坛展现风采,《黄河传》《沂蒙壮歌》等一批作品成为山东文学新十年的标杆,十年来,山东作家先后有8部作品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8部作品获鲁迅文学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文学鲁军”成为中国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尼山 · 雅乐》演奏现场

  注重激发活力,文艺“两创”生机勃勃
  山东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全过程,推动文艺事业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加强文艺骨干培养,打造推出名家工作室,充分发挥老一辈艺术家艺术智慧和传帮带作用,引领青年人才加快成长,形成青蓝相继的人才梯次队伍。以项目为牵引,用灵活的人才政策和市场机制,面向全国引进高层次文艺人才。近年来,先后引进徐剑、栾凯等国内一流艺术家、作家200余人参与全省影视、舞台艺术以及文学等重点项目创作。
  主动适应数字时代发展要求,充分利用5G、4K等新技术为文艺创作赋能。举办“中国网络视听精品创作峰会”等活动,加强与新媒体平台合作,组织策划了《戏宇宙》《国学小名士》等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大众展示齐鲁文化的基因密码。
  把握全球影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不断延展影视产业链条,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目前,全省影视拍摄基地已拓展到11个,38个人造景观外景地、2个可供拍摄的自然外景地,初步形成多点发力、融合发展的影视基地新格局。青岛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中国唯一“世界电影之都”,已成功举办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连续三届青岛影视博览会,《流浪地球》系列、《万里归途》等一大批热门影视剧在这里诞生。积极引入爱奇艺、优酷、华谊等企业,加强与芒果、阅文、晋江文学等头部平台和国内顶级制作机构战略合作,创作推出了《不完美受害人》等一批热播作品,使我省优秀网络文艺作品大放异彩。
  注重扎根人民,文艺之花在齐鲁大地绽放
  今年5月,临沂“沂河之夜”小戏小剧展演获赞无数,65岁的市民刘思态激动地说:“演的都是临沂的事,唱的都是从小听的柳琴戏,让我很有共鸣。”山东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文艺扎根人民、奉献人民。
  积极组织文艺工作者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采风活动,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我省创作推出的音乐《沂蒙那段情》、舞蹈《村里来了新书记》、小戏《公鸡过寿》等3部作品获得全国群众文化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山东省获奖数量位列全国第一。
  以文会友,文明互鉴,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艺术论坛,为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搭建交流与对话的平台。实施经典文艺作品上网工程,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让文化传播变得更时尚、更接地气。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建立精品剧目库,搭建“齐鲁云剧场”等数字服务平台,组织开展优秀文艺作品展演、展示、展播,把优秀文艺作品送到田间地头、群众心里。
  创新推出“群众演给群众看”小戏小剧创演活动,群众编、群众演、群众看,真正做到“想唱有话筒,想跳有舞台”。各级新创作群众性小戏小剧作品2300余部,各地组织开展“百姓大擂台”“小戏小剧巡演”等4万余场,真正实现了文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鲁文艺)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孟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