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村的“博识”书记

“博士巷”文旅研学活动场景

  走进郯城县花园镇刘湖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从村口向里走,不远处,便来到网红打卡地——“博士巷”。仿古博士亭、刘湖记忆馆连同红旗巷、人才巷,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逐渐走到台前,进入大众视野。这一切,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刘全启。

  返乡

  多年前,身在上海经营板材生意、年营收超过6000万元的刘全启,每次返乡都为刘湖村的困境深感难过:村党支部书记职位空缺,村集体负债累累,环境脏乱差,人才外流严重……

  2019年2月,刘全启回到刘湖村参加在外人才恳谈会,会上有人提议:刘全启在大城市见多识广,可以回村竞选党支部书记,帮助家乡发展。刘全启的回乡奉献之心在这次恳谈会上被点燃。

  “当时《大江大河》这部电视剧我看得是热血沸腾,加上大家的提议,坚定了我回村任职的决心。”刘全启说。2019年9月,刘全启通过郯城县农村党组织书记选配改革,正式回到刘湖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自己富了不算富,带领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刘全启说。从繁华都市的“刘老板”变身为困境乡村的“当家人”,刘全启扛起了带领乡亲共奔致富路的担子。

  破局

  “从来没当过村干部的我,一开始真不知道怎么干。”刘全启刚回到刘湖村任职时,看到村里一连串的问题,心里直犯嘀咕:怎么解决?怎么发展?

  面对“班子软、人心散”的状况,刘全启深知建强党支部这个“火车头”是破局关键。

  刘全启自己出资5万元修缮了党支部开展活动的场所,党员活动室配齐了桌椅、安上了空调,活动也组织起来。“当党员群众坐在干净舒适的活动室里露出笑脸的那一刻,我比做成一单大生意还开心!”刘全启说。

刘全启(左二)带领村民改造大学堂

  刘全启和全体党员一起商定了三条纪律:“雷打不动”落实组织生活,将每月15日作为党员固定活动日,不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见人见事”加强党员管理,为党员设定“三资管理员、社会事务服务员、社会治理网格员”分工模式;“事无巨细”规范小微权力,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机制。

  一套组合拳下来,软弱涣散的村“两委”班子脱胎换骨,党员拧成一股绳。

  蝶变

  “我通过走访发现,村里有一条不足70米的小巷竟走出9位博士,全村摸排下来,总人口不足2000人的村庄一共走出了17位博士、52位硕士。”刘全启说,他多次到北京、深圳等地联系在外人才,寻求适合村庄发展的致富路子。

  凭借人才名片,刘湖村打造了博士巷、人才巷、红旗巷以及刘湖记忆馆、博士馆、农产品展馆、中医馆、图书馆、国学馆等,每年接待研学游客20万人次以上。

  刘全启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联系刘湖村在外人才为村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提供支持,带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和强村公司,探索“党支部+合作社+企业”模式发展“五色米”产业,注册品牌线上线下进行销售。2023年,由刘湖村牵头,成立“五色米”产业片区党委,联合12个村党支部及企业打造“创富共同体”,年销售额300万元,刘湖村集体年收入达60万元。

  “去年以来,我们将浙江省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作为学习对象,村班子成员多次到后岸村实地研学。”刘全启说,从后岸村“取经”后,他们活用“赛事引流”“文化铸魂”思路,策划“学霸论坛”“诵读大赛”等,推出“小学堂”“博士居”等主题民宿,开发五色米月饼、米酿等文创伴手礼,今年已接待研学团队30批、5万余人次。

  从都市富商到乡村领头雁,刘全启的抉择源于赤子初心和党员担当。刘全启不仅获评“临沂市优秀共产党员”,还当选山东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刘湖村先后获得“山东省党员教育现场教学基地”“临沂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有村民感慨:“刘书记回来了,班子硬气了,咱们‘博士村’这才真叫‘启’航了!”这朴实的赞誉,是对一位村党支部书记最好的褒奖。(王宇辰)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