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吴金松(左二)倾听村内老人诉求
临邑县临南镇旭升新村党支部书记吴金松是一名“80后”,他的童年是裹着乡亲们的暖意过来的。1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再婚,吴金松和9岁的弟弟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守着两间土房过日子。那时候,亲戚送来的米面、乡亲缝补的冬衣、老支书吴世平隔三岔五上门的关心,就像寒冬里的炭火温暖着他的心。“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的记忆,成了吴金松心里最深的牵挂。
16岁那年,吴金松揣着凑来的500元钱北上打工,历经14年的奋斗,从脚手架上的小工成长为拥有装修队的老板。可都市的灯火再亮,也照不亮他心里的乡愁。老支书一句“自己富了不算啥,想想村里的老少爷们”,点燃了他反哺桑梓的热情。2015年年底,在外打拼多年的吴金松毅然回村,旭升新村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搭出年轻硬班子
回到旭升新村(当时叫闫家村),吴金松竞选成为党支部书记。他明白,要干事,先得有个能扛事的村“两委”班子。
他仔细摸排村里的退役军人、在外发展的年轻人,积极动员他们回村贡献力量。在县城开商店的闫玉雷、“90后”退役军人朱贝贝等接连回村。2021年村“两委”换届,他们一起参选,愣是建起了全县最年轻的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36岁。
不仅村“两委”班子要焕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得发挥出来。第一步,给党员家门口挂上“党员之家”的牌子;第二步,选出“党员胡同长”,每条胡同由胡同长管,谁家有事直接找胡同长。
村民不信任?那就敞开了说。每月的主题党日成了“拉家常大会”,村“两委”成员当众谈工作,村民有啥疑问当面问、当面评。紧接着,“一事一议”票决制应运而生,集体资产处置、土地承包、项目建设等10余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全部纳入票决范围。
后来,“拉家常大会”升级为村级事务“阳光报告会”,定期举办,村“两委”现场报告工作,村里事务“我说你议大家评”,通过这种方式,村里干群关系更融洽了。村民私底下评价吴金松:“这小子,真有一手!”
敢啃土地“硬骨头”
真正让吴金松赢得全村人心的,是一场闲散土地收回“攻坚战”。当时,村里大量的闲散土地被村民无序占用,村集体资源匮乏,村庄环境脏乱差。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动土地如同动根基。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吴金松没有退缩。他先给地多的村“两委”成员做思想工作,让他们率先把地让出来,然后再开党员大会,动员党员带头。同时,用好“党员胡同长”工作机制,一个党员负责两个胡同,进行动员工作。
吴金松带着村干部和“党员胡同长”,每天天不亮就蹲在最难协调的村民家门口,等人家吃完饭就拉着唠嗑。为集体谋利的公心,最终消融了坚冰,村民松了口,土地调整顺利完成。
那次,村里收回了220亩闲散地、20亩鱼塘,并在村内公开发包,全程公开透明,光闲散地和鱼塘两项,每年就为村集体创收10万余元。村民们看着记录详细的账本,心里的石头落了地:“金松书记办事敞亮!”
地里刨出“金饽饽”
有了地,吴金松开始琢磨让土地“生金”。他提议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集约180余亩土地发展订单农业。同时,吸纳村民186亩土地入股,配套建设1400平方米晾晒场、300平方米仓库,购置农机4台。从施肥打药,到收割储藏,合作社可以提供全过程“一条龙”服务,有效实现了降本增效。
临南镇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之前,村内有11个蔬菜大棚,但种植户各自为营,效益不高。吴金松说服种植户,整合村内大棚资源,加入临南镇番茄“红链+”党建联合体的联合社,采取统一品种规划、育苗种植、技术指导、社会化服务、品牌销售“五统一”管理模式,实现抱团发展,户均年增收3500元。
吴金松在山东乡村广播直播带货
为拓展产品销路,村里注册成立“垄上优品”直播电商公司,网店上线仅一周,新鲜蔬菜便飞越千山万水,销往北京、江苏等地,月营业额突破50万元。“现在,大家都称我为‘带货书记’。”吴金松笑着说。
除了订单农业和直播电商,旭升新村粮食烘干、厂房出租等项目也稳健运行。今年,村庄迎来发展新机遇——18亩生姜种植项目落地生根。吴金松请来农业专家为村民进行技术指导,从选种、种植到管理都严格按照科学方法进行。一位村民说:“跟着金松干,心里踏实,日子有奔头!”
现在的旭升新村,水泥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281盏太阳能路灯照得村里亮堂堂,38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聚满了办事、拉家常的村民……小村庄告别“灰头土脸”,迎来新气象。(孙经才 魏旭)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