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海阳地雷战
1940年,日寇铁蹄踏破海阳,当地民众奋起反抗。1943年春,胶东军区推广地雷战术,海阳县武委会发放铁雷,民兵于凤鸣炸死炸伤5名下乡抢粮的日伪军。首雷爆炸,旗开得胜。
当时,由于铁雷供应不足,赵疃、文山后等村的民兵以石头为外壳,填充传统火药,制成低成本石雷,迅速在全县推广。
此后,海阳民兵相继创造出了滚石雷、土水雷、土化学雷、火光信号雷等10余种应用地雷,结合“不见鬼子不挂弦”的战术原则,形成30余种精妙埋法。他们通过瞭望台观测,实施“飞行爆炸”战术——通过快速机动埋雷,配合麻雀战诱敌深入雷阵,将防御武器转化为进攻利器。
在抗日战争中,海阳民兵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或独立作战,毙伤俘敌千余人,涌现出3名全国民兵英雄及11名“民兵爆炸大王”。海阳民兵更是组成“胶东远征爆炸队”,赴莱阳、蓬莱传授战术,助力整个胶东抗战的胜利。
“铁西瓜威力大,炸得鬼子飞上天,炸得汉奸地上爬……”这是电影《地雷战》中的经典歌谣,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实历史?黑白胶片中那个传奇的地雷战村庄,如今是何面貌?留存于胶东半岛的地雷战红色文化,如今又有怎样的传承?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踏入地雷战主战场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寻访答案。
让鬼子尝尝“地雷宴”
有人把赵疃村称为世界军事史上神秘的战场,这个让日军闻“雷”丧胆的村落,到底神秘在哪儿?厉害在哪儿?
乘车行驶在胶东半岛的崇山峻岭间,记者在手机上点开了《地雷战》这部影片,试图先行揭开其中的奥秘。
1940年2月,日寇铁蹄踏破海阳,在赵疃村以东的孙家夼、夼里设立据点,烧杀抢掠,残害百姓。面对敌寇,海阳民兵开展了一场特殊的战斗——没有坦克大炮,以石雷智慧击敌。
“赵疃村三面环山,民兵们就地取材,在石头中央凿出孔洞,填入炸药,制作简易高效的‘石雷’。漫山遍野的石头,成了克敌的武器。”赵疃村党支部书记赵文欣介绍。
有了得力的武器,战术战法也至关重要!地雷品种从最初的踏雷、绊雷,发展到夹子雷、头发丝雷、真假子母雷、水雷、标语雷、飞行雷等30余种。不仅如此,大小路口、树林、瓜田、门阶下、水桶底、箱子里,处处暗藏杀机,让敌人防不胜防。
黔驴技穷的敌人,竟驱赶百姓在前开路排雷。为保护无辜群众,民兵发明了长藤雷:加长引爆索线,待群众安全通过后,埋伏在一侧的民兵迅速扯动长线,地雷专在敌人脚下开花。这出神入化的战法,炸得敌人寸步难行,真正实现了“死雷活用”。
挨炸的次数多了,日军被迫求助外援,从外地调来工兵,用探雷器排雷,一度破坏了不少地雷。民兵们昼夜试验,研制出一种真假子母雷,假雷在上,真雷在下,用线相连,一拆开假雷,真雷就炸。这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炸得鬼子晕头转向。
鬼子们品尝到了地雷的“盛宴”,赵疃村的地雷成了他们挥之不去的梦魇。后来,赵疃村被誉为“胶东特级模范爆炸村”。
“铁西瓜”炸出金种子
80年前硝烟弥漫的地雷战场,如今换了怎样的新颜?
漫步赵疃村,目光所及是干净平坦的路面、整齐的房舍。道路旁,几簇鲜艳的雏菊迎风摇曳,仿佛是对英雄的告慰。
行至信号山下,蝉鸣声声,更显林中幽寂。巍然矗立的抗日烈士纪念碑,镌刻着31位赵疃村英烈的名字,在烈日灼灼下,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畏。
如今的信号山遗址,已围绕“观新貌、忆往昔、弘精神、继使命”四大主题焕发新生。纪念亭、纪念碑、烈士墓得到精心修缮保护;山体西侧、北侧区域重新打造,增设3处铸铜浮雕,整座山的绿化景观让人心旷神怡。
“我们是流淌着红色血脉的村落,拥有13座英雄故居,人居环境必须配得上这份荣光!”赵文欣说,“村庄全力推进‘绿化、亮化、硬化’工程,水泥路铺好了,乡亲们出行更便捷,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赵疃村八角亭,十多位地雷战英雄长眠于此
赵疃地雷战遗址主要由月牙桥雷区、信号山遗址等组成,1977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这片被雷火淬炼的土地正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走进赵疃村地雷战陈列馆,记者了解到这片热土正在进行的新生。“村里已发展起两家农家乐。”赵文欣描绘着村庄发展的蓝图,“我们将红色旅游与农家体验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独具‘地雷战’特色的‘红农家’致富新路。”
站在信号山山顶俯瞰,昔日的雷场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村庄和生机盎然的田野;那曾经让敌人闻风丧胆的“铁西瓜”,虽沉寂于历史的深处,但它所蕴含的智慧、勇气和不屈的精神,却早已化作振兴乡村的金色种子。
四代军魂永流传
从赵疃村出发,驾车东行两公里,便抵达文山后村——这里是全国民兵英雄、“爆炸大王”于化虎的故里。
于化虎的传奇早已彪炳史册:抗战烽火中,他发明了30多种地雷,参加战斗300余次,运用地雷战术打死170多个敌人。英雄虽逝,其精神却如不灭星火,在这片土地上熊熊燃烧,代代相传。
“我们家四代从军,14人参军报国,26人光荣入党,只要身体符合条件,就要参军报国!”于化虎的孙子于树良语气铿锵。
1983年,于树良毅然穿上军装,成为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一员,获得亲历1984年国庆阅兵的荣光。后来,褪下戎装,他转身成为红色精神的播火者,无偿捐献珍贵史料,让先辈的革命信念薪火相传。
这份赤诚,早已融入家族血脉。“我唯一的女儿此刻正戍守在新疆边防。”提及女儿于璐,于树良眼中满是自豪。
2015年,大学毕业的于璐放弃国企职位,毅然投身军营。2018年,她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攻读通讯专业。2020年军校毕业后,她主动请缨奔赴条件艰苦的新疆边关。在那里,她荣立三等功,两获“四有”优秀军官荣誉,用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续写着忠诚。
硝烟散尽,昔日的雷场已变为沃野。然而,地雷战的传奇并未沉寂,它早已破土而出,在乡村振兴的脉搏里和英雄后代的血脉中,化作永不哑火的“地雷”,世代守护着这片土地。
这枚“地雷”,永不退役。(记者 孙昕唱)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