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工位上有了AI经办员

  “真没想到,咱烟台民政大老远送来了关怀!”接到领取高龄补贴的电话后,远在潍坊的刘淑美老人的儿子激动地说。

  刘淑美今年83岁,原是招远市毕郭镇大曲庄村村民,近些年随子女一直在潍坊生活,招远市当地民政部门和村里已经很难掌握老人的情况。

  转机,发生在今年9月。

  一位特殊的AI经办员——老年人口数据分析大模型,在数据筛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烟台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大模型,充分比对公安、民政、人社、卫健等部门的人口数据,精准地“找”到了刘奶奶——老人健在,户籍仍在烟台,完全符合高龄津贴的发放条件。不多久,高龄津贴自动发放到老人的银行卡中。

  这位“AI经办员”不知疲倦,它正持续学习9类服务对象的主动发现场景,推动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效能革命。在烟台的社会救助工位上,人工智能已不再是概念,而成了一位实实在在、主动作为的民生助手。

  “智察”送关怀

  在烟台,像刘奶奶这样被数据模型主动发现的案例,已在3个区市发现了3000多例。

  “我们建立了‘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监测人口主题库,覆盖全市300多万人口。”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庞大的数据库基础上,他们还引入手机信令模型,形成全市老年人、低收入人口、潜在帮扶对象的热力地图。哪里有需求,一目了然。

  主题库堪称一份详尽的“温暖清单”——包含老年人全量户籍人口220万、低收入人口65万、未成年人和监护人36万,并通过数据共享,汇聚了医保、人社等13个部门的救助帮扶数据500多万条。

  数据分析模型的能耐,不止于此。

  它还可以进一步整合电信运营商及各类互联网数据,深度挖掘区域交通可达性、需求密度等。眼下,一个覆盖更全面、信息更详实的助老食堂选址模型已经投入使用。

  “云联”解急难

  家住黄渤海新区潮水镇葛家庄村的郭玉芳今年66岁,患有脊髓恶性肿瘤。她未曾主动申请,救助却主动找上了门。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乡镇民政工作人员通过一个会“预警”的系统,了解到她在医院有较大额的住院费用结算记录,随即主动入户走访了解具体情况,很快为她办理了临时救助。

  让郭玉芳老人受益的,正是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打造的“云联”智能救助体系。这个体系就像一个24小时待命的“民生哨兵”,整合了省、市两级“民生保障”和“补贴认证”2类11项民政应用,构建了169个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模型,时时刻刻“倾听”着数据的“声音”。

  更神奇的是,这个系统还会画“地图”。在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的屏幕上,一张芝罘区的“热力地图”清晰显示,疑似低收入人口有21%集中在黄务街道。“今后可以在这个区域加强社会救助政策宣传。”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还构建了疑似低收入人口手机信令分析应用大模型,可以让救助资源的下沉像“导航”一样精准。

  精准固然重要,但温度与边界同样不可或缺。“群众在享受大数据红利的同时,也对个人隐私泄露怀有担忧。”中心工作人员说,为此,中心专门设计了一套算法, 算法可见而人不可见,让更多“沉默的少数”能被看见、被关怀,静悄悄地共享科技发展的红利。

  “海佑”快帮扶

  “以前人工审材料得花一整天时间,现在AI一出马,几秒钟报告就自动生成了。”福山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兴奋地分享着正在试运行的AI辅助审核系统带来的变化。

  这个聪明能干的AI助手,有个温暖的名字——“海佑”,寓意着如大海般包容与守护。

  “海佑”的成长,离不开硬核技术的支撑。它基于大数据部门的算力和大模型底座,将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与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 R1完成对接,能无缝衔接20个部门、52家银行、44家保险机构的116个数据源。从社保、存款,到机动车现值、赡养费评估等,能全面“读懂”每个被救助家庭的真实状况。

  烟台还在市镇街综合数据平台搭建了“人房问答、政策问答、智能报表数据分析”3项AI大模型应用。“基层工作人员要查人口、房屋、政策等相关信息,再也不用翻箱倒柜了。”市大数据局工作人员介绍。

  让人惊喜的是,“海佑”与人工评估的一致率已由今年5月初的43%上升到了86%。

  未来,“海佑”还将解锁更多技能:协助群众进行语音申请填单,协助经办人员查询救助数据,协助救助部门和社会机构对困难群众的需求进行分析匹配……

  “数判”明需求

  “我无儿无女,腿摔伤了不能动弹。打了个电话,护工立马就来医院了,比子女照顾得还周到。”躺在牟平区中医医院的病床上,86岁的高大爷言语间满是感激。

  烟台创新推出“保险链接第三方机构”服务模式,为全市符合条件的1.9万余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购买了住院陪护保险,让他们住院期间不再无人照看。

  为把服务做实做细,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建立起“监测—预警—处置—反馈”全节点风险监管模型,住院陪护时间、人员信息、服务事项等全部线上采集。目前,群众满意度超95%。

  “我们正抓紧时间为全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孤困儿童生成一户一码。”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今后照料护理员、儿童主任等入户走访和服务过程也能实现扫码上传,服务全程留痕。

  为进一步减证便民,烟台还在“低收入人口数据库”的基础上,又新建了容纳2.1万人的“潜在帮扶家庭数据库”,对接医疗救助、廉租补贴等,构建多重验证模型,实现相关待遇“免申即享”。今年以来,全市已有5.9万人次通过“静默认证”享受到便捷服务。(赵克 周巧倩 孙立华)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