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卖希望的“好棣小货郎”

  清晨的阳光洒在无棣县棣丰街道一个普通小区门口,一辆写着“好棣小货郎”的简易餐车前渐渐聚起了人气。摊主陈大姐一边利落地为顾客装好热气腾腾的馒头和豆浆,一边不时望向家的方向——那里有她需要照顾的丈夫和孩子。她的脸上挂着汗珠,眼中却闪着光。

  “既照顾了病人,又能接送上学的孩子,还增加了收入,生活更有盼头了。”谈起“好棣小货郎”餐车,陈大姐笑得合不拢嘴。

  这辆小小的餐车,不仅是她的生计来源,更是一个家庭重新联结社会的纽带,是尊严与希望的支点。

  陈大姐是棣丰街道的一名低保对象,几年前,她的丈夫因车祸造成肢体残疾,后又身患脑梗瘫痪在家,没有工作能力,也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一家人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祸不单行,陈大姐后来又查出了肺癌,做完肿瘤切除手术后,一直休养在家。

  一边是高昂的治疗费用,一边是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和需要全天候护理的丈夫。那段时间,是这个家庭最晦暗的时光。

  后来,尽管陈大姐有外出工作的愿望,但现实的枷锁牢牢困住了她——丈夫离不开人,孩子上下学需要接送,自己的身体也需要调理。全家人只能依靠有限的低保金艰难度日,未来仿佛被浓雾笼罩。

  陈大姐的困境,并非个例。在无棣县民政局常态化走访摸排中,工作人员发现,许多像陈大姐这样的困难群体,内心都有着极为强烈的增收、创业意向。他们并非不愿奋斗,而是受到疾病、照料家人等现实条件的限制,被隔绝在常规的就业市场之外,最终只能无奈地依赖救助金,陷入“越穷越难,越难越穷”的循环。

“民生空间站”工作人员进行面点制作

  传统的救助是“输血”,能保障基本生活,但难以从根本上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为此,无棣县民政局聚焦困难群众就业需求,创新实施了“好棣小货郎”善行助困项目,在低保、特困等困难群众中摸排有就业能力且有创收意愿的人员,让其负责经营“好棣小货郎”餐车,售卖“民生空间站”(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验基地)工作人员制作的馒头、糕点、豆浆、豆腐等食品,而在这个基地里工作的,同样也是接受帮扶的困难群众。

  这一模式的设计充满了温情与智慧:流动餐车免费使用,餐饮食品供配实行“先供应、后结算”模式,按照实际销售量收取成本。这意味着,困难群体可以实现无风险就业、低成本创业。

  政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执行,更体现在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上。考虑到陈大姐需要照顾病人、难以长时间离家等特殊情况,该项目还特别提供了“送货上门”服务。只需一个电话,由“民生空间站”统一配送的产品就能及时送达她的餐车,方便她在居住的小区及周边灵活经营。

  这项贴心的服务,有效解决了陈大姐的后顾之忧。如今,她能够从容地在家庭责任与工作创收之间找到平衡。餐车虽小,却成了她重拾生活信心的舞台。在这里,她不仅获得了经济收入,更通过和邻居、顾客的交流,重新找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归属感。

  “好棣小货郎”善行助困项目的意义,远不止于数字上的增收。它标志着社会救助理念的一次深刻变革——从过去保障基本生存的“被动救助”,转向赋能个人发展的“主动扶助”。这种让困难群众从“受助者”到“劳动者”的身份转变,带来的心理提振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李明坡)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