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路上不落一人

  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一张无形却无比坚实的社会救助网络,正悄然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安宁。这张网络背后,是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党支部(以下简称“党支部”)始终如一的坚守与创新。党支部聚力打造的“爱泽齐鲁·救困助难”救助品牌,如冬日暖阳,将党建的磅礴力量转化为可知可感的民生温度。

爱心如水滴,汇聚成暖流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爱泽齐鲁’帮到了咱心坎里!”惠民县的李兆义谈起受到的帮助,眼眶湿润。一场大病,曾让他的家庭陷入困境。党支部在基层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行动,指导当地民政部门落实相应的救助政策,通过“小水滴”爱心基金送上了基层党员的关怀——不仅帮他购买了康复器械,还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点滴关怀,让老李重燃了生活的希望。

  这个故事,正是“爱泽齐鲁·救困助难”品牌在山东遍地开花的一个生动缩影。“小水滴”寓意着爱心如涓涓细流,持续汇聚,终能润泽万物。党支部不仅建立爱心基金开展常态化帮扶,更组织党员一头扎进基层一线,在济南市历下区、郓城县、肥城市等地进行蹲点调研,坐在老百姓的炕头上听真声音,实打实解决难题。

  如何让救助更高效、更透明?党支部开出了“创新药方”:建立社会救助政策主动告知、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救助结果主动公开的“三主动”工作机制,设置社会救助“二维码”,实现了政策“码上知”、申请“码上办”,救助金到账还有短信提醒,既方便又明白。

数字来赋能,救助更“聪明”

  网上上传材料,智慧平台受理,通过手机查询审批进度、了解救助明细,家住东营市垦利区胜坨镇的刘阿姨足不出户就完成了低保申请。“我患病后出行不方便,现在这样便捷的办理方式,太人性化了。”对于社会救助实现“掌上办”“指尖办”,刘阿姨赞不绝口。这背后,是党支部推动社会救助数字化转型的不懈努力。

  党支部高水平建成山东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这个“最强大脑”汇聚了28个部门的77类数据,形成了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的闭环。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触发预警信息164.2万条,经基层核实,已将5.1万人次纳入相应救助范围,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为将救助服务网络织得更密,全省136个县(市、区)全部成立社会救助服务中心,1825个乡镇(街道)全部设置“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6.15万个村(社区)全部设立社会救助服务站(点),配备7.5万名救助协理员,困难群众无需跑腿,福利直接送达。

改革探新路,服务有温度

  唯有不断创新,社会救助事业才能出实效。

  在服务模式上,党支部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服务类社会救助指导意见,威海、日照、滨州等地成为全国试点。今年以来,全省累计为51万名低收入人口提供访视、照护、心理疏导等服务。青岛市城阳区的“小桔灯”心理救助等9个案例因创新性和时效性入选全国社会救助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党支部还率先搭建起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的“连心桥”,连续3年开展“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省级“救急难”平台已汇聚183家慈善组织、设立210个慈善项目,累计帮扶1.04万人次、支出资金4606.9万元。“情暖夕阳”等慈善关爱项目,让低保失能老年人感受到了社会的深切关爱。

  通过连续4年的全省社会救助品牌评选,形成了以省级“爱泽齐鲁·救困助难”品牌为统领,市有“泉心共助”“青暖助”,县有“荧光行”等富有地域特色的品牌矩阵,力争幸福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于艳 李峰)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