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听,咱家国宝在说话

  在深入发掘文物文化价值、人文精神的同时,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让文物“活”起来——

  听,咱家国宝在说话

  “李太白,张九龄,难得史册有姓名;长相思,短歌行,咱不论钞票只论情”“咱说爱就爱一个长相思,咱说恨就恨一个生狂痴,咱说高就说一个三千尺,咱说老就老它一个不相识”——

  伴随着一曲暗藏15首唐诗的“诗词说唱”,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在今夏重磅回归,并在网站“哔哩哔哩”与豆瓣上获得9.9和9.5的高分,成为文物传播中的“网红爆款”。正如微博@沐肆洲所说:“如果夏天有声音,一定是打开汽水的声音、切开西瓜的声音、凉风搅动空气的声音,和来自25件国宝的文明回响。”

  那么,到底如何让国宝说话?国宝怎样说话才能让人听见、爱听?

  用文物讲文物

  “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如果国宝会说话》自2018年开播以来,一路收获了超高收视与零差评的口碑。它每季25集,每集5分钟讲述一件文物,“真材实料”又有趣的科普,令观众纷纷拜倒在国宝的魅力之下。从海报、故事到文案,被历来苛刻的网友们由内到外夸了个遍。

  在最新一季里,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讲到盛唐,呈现了18家博物馆25件“又萌又皮”的国宝,涵盖书法、绘画、壁画、画像砖、雕塑、造像、金银器、兵器、文书等多个门类,多维度展示文物背后的技艺、审美、文化和生活方式:我们能看到《兰亭序》下笔时的行云流水;长安城里最酷的小妞,女扮男装上街、学习马球;《洛神赋图》的背后,藏着一颗怎样丰富而又寂寥的内心……观众大赞“国宝活了”。

  让文物“说话”,需要融入大众生活,关键是创新表达。以往,有些文博类节目存在一定缺陷和刻板模式,如解说词冗长,画面与解说词不相匹配等;也有些制作精良的纪录片,又因内容艰深的低传播难以产生实际效果。而《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不仅通过多样化表现手法讲述历史,更用贴合实际的语言文字,观照现实的情感表达。每集最后的抒情性文字都能给观众以思考,从传统文化中寻求自己的答案,契合现代年轻人的精神需求。

  该季唯一出场的山东文物是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被讲述得美轮美奂,精致的打光、讲究的镜头,把佛教造像的艺术之美尽然呈现在屏幕上。结尾处一句解说词“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使冷冰冰的文物,瞬间变得亲近温暖起来,刷屏网络,好评不断。“这比用宏大叙事讲述‘敬而远之’的历史更有效果。”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同道说。

  拉近观众与国宝的距离,文物便不再是散发着陈旧味道的“死物”。这也是近年来受追捧的文博类题材电视节目的共同特点:《如果国宝会说话》不端高冷的学术范儿,没有悬疑式的渲染,首次“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共鸣,让公众对文物的兴趣日益高涨;《国家宝藏》则采取综合性艺术手段,演播室舞台表演和实景纪实拍摄呼应配合,通过国宝“守护人”,全面展示国宝被发现的时刻、经历的岁月磨难以及当下文物保护研究的状况,吸睛无数。

  另外,《如果国宝会说话》还开创了文物纪录片的全新形式,比起以往纪录片,它的制作模式大有不同,摒弃了“长篇大论”的方式,采用短小精悍的分集设置、精致的微纪录小视频,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特征与节奏,向更多年轻人、历史文物爱好者打开文物传奇、历史探索的大门,让大家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意义。

  拍摄一件文物最短要2个月

  虽然“反差萌”“神仙文案已上线”“震撼到头皮发麻”是许多观众对《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的第一印象,但在总导演徐欢看来,学术才是这档纪录片最坚固的底色。“我们是用现代人能听懂的语言,用白话描述了一遍国宝。我们要让文物活起来,就要想方设法地让观众感兴趣,但这个感兴趣,绝不是哗众取宠,也不能哗众取宠。”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依旧每集只有5分钟,但创作团队在拍摄每件文物前,都要花大量时间作研究准备。“要经过反复论证才能根据文物的特性、解读和角度,找到适合它的表现形态。”徐欢在采访中说,“我们要让国宝发声,而不是通过国宝,发你的声。”

  以黄河铁牛为例,它是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唐开元十二年,这项基础设施作为国家战略上马,为了铸造这些铁牛,消耗了当年全国铁产量的五分之四。其铸造工艺,结合了力学、道路工程学原理,运用灵活且稳固的结构,抵抗着黄河水浪巨大的冲击,安全使用了五百年,也成就了世界桥梁史上的一段传奇……纪录片中,只言片语,让人们领略到了大唐盛世高超的筑桥工程技术。

  为此,创作组有一套固定的工作流程,学术顾问从前期就介入,选题、开题,之后由导演负责执行。成片之后,再经过专家评议、把关。因此,拍摄一件文物的时间最多长达一年,最短也要2个月。

  深厚的文化底蕴,稳固的学术支撑,才能让国宝“自己发声”。这一点,山东博物馆产业发展部副主任孙若晨深有体会。《一起来捉妖》是腾讯推出的国内首款AR地图类手游,山东博物馆将镇馆之宝“亚醜钺”的形象进行IP授权,使其以AR的形式出现在游戏中和玩家互动,备受好评。

  据孙若晨讲述,“亚醜钺”是在山东青州苏埠屯出土的一件商代青铜器,因其口部两侧有“亚醜”铭文而得名,是国宝级的文物。青铜钺一般用作兵器,而“亚醜钺”体型硕大、造型别致,因此已经脱离了实用功能,成为商代王权的重要象征。不同于以往展览中传达的文物信息,游戏形象在保留文物“亚醜钺”本身形态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并被赋予了动态形象。在对“亚醜钺”形象的设计中,突出了其“威严、王权、战斗”的特征,获得了玩家高度认可。据介绍,目前这款手游有超过2000万的在线玩家。

  “通过手游的形式,让更多年轻人熟悉博物馆中的文物和国宝背后的故事,既能让文物形象从博物馆‘走出去’,也让更多的年轻人有兴趣‘走进来’。”孙若晨说。

  新技术让国宝更“动听”

  实践表明,让国宝“说话”,在深入发掘其文化价值、人文精神的同时,还要利用好新技术、新手段。

  在孔子博物馆,一幅孔子圣迹图数字化长卷,徐徐展开。这块屏幕长28米、高2.78米,生动地介绍了从孔子小时候一直到孔子晚年的圣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经典语句通过投影立体化、数字化方式呈现出来。观众可通过和孔子对话,触摸屏幕,聆听孔子故事和智慧。

  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利用新渠道、新手段、新技术,深挖文物故事、拓展新受众,对文物进行新解读,通过探讨传统文化更丰富的表达方式,让人们关注历史文化的新生力量。

  孙若晨表示,文物本身并不会说话,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多“视听呈现”的手段可以展示出更多文物细节及历史信息,从而“让国宝说话”。通过有趣新奇的展现形式,可以吸引更多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探知文物背后的故事,以物见史、以物见人,链接过去现在和未来。“博物馆在文创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希望通过更加立体的手段映射当代社会对历史文化的二次解读与重新认识。在探索中不断寻求历史文化的当代表达,使磅礴深邃的中华文明和古老神秘珍贵文物以多元化的展现形式为载体焕发新的生机。”

  “未来,如何保持视听作品的品质和水准,进一步阐释文化遗产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价值,是其能否行之久远的关键。”清华大学副教授梁君健认为,应继续发扬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加强创作团队与专家学者、文博部门的合作,以丰富多元的艺术手段,将最新的考古发现、研究成果和理论发展与节目内容的开拓创新结合起来,不断丰盈人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情怀。“还应当充分利用媒介融合尤其是移动互联的优势,加强这类节目的传播效果和互动特征,让文艺精品产生切实的社会影响,也在传播和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