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寻访山东手造:门添春色发春晖

莒县过门笺传承人于红向剪纸爱好者们讲解过门笺的制作工艺和技巧。(□记者 栗晟皓 报道) 

  杨家埠年画:老版新刻飞万家

  □ 本报记者 张 蓓

  本报通讯员 于志君 黄小龙

  红红的灯笼,多彩的年画。进入正月后,“年画之乡”西杨家埠村都沉浸在喜庆和热闹的氛围中。从早到晚,年画街两侧停满了私家车,游客络绎不绝。

  年画在诸多年货中最具民俗特征,因此春节期间格外受到追捧。西杨家埠村隶属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旅游开发区,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就诞生于此,至今已有大约600年历史。这里的人们几乎祖上都开过画店,如今传承几代的“世家”仍有十余家,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年画寓意吉祥,贴年画能贴出年的气氛,就算是路过的,都要买上几幅。”正月初六,在百年画店和兴永画店里,杨乃东专心雕版,老伴儿在西屋门店招呼客人,画店正月初二就营业了,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晚上9点关门。作为画店第十三代传承人,也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省级非遗传承人,看到传统年画艺术带来的浓浓年味,甚至“飞”至美国、印度尼西亚等,杨乃东心里美滋滋的。

  老艺人将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分为四道工序——朽稿画样、雕刻木版、手工套印、烘货点胭,每道工序都有一套独特技法。其中,雕刻木版是最重要的工序之一。

  杨乃东最常待在雕版室里。在一块300多年的梨木板上,刻刀起落间,一朵精美的花蕊慢慢呈现。“宁刻十个直,不刻一个圈。”杨乃东说。别看只有豆粒大,木板在他的手上转着圈,足足刻了近半个钟头。刻线版是个技巧活,先刻头脸,也就是浮着的线,比如绣花女手上的线已刻完,线后的衣服却空着。

  杨乃东正在刻的这块线版叫“绣花女”,属于老版新刻。原来,传统题材的杨家埠木版年画有上千种,没有的版,传承人们会按需复刻。祖传加新刻的,杨乃东攒了五六百块版,他将它们视作生命。

  “近几年,我的主要精力就是挖掘和复刻,挖掘了上百套传统画样,一年能刻十套八套。”杨乃东说,几年前,他从外省“淘”了10吨三四百年树龄的梨木,找了三间老屋锁起来,“年岁长的木质坚硬、细腻,板更整装,印得效果更好。”

  南屋印刷室里有两个工人,一个印刷,一个装订。身边的小土炉上呜呜烧着水,抬头是一排排竹竿,挂晒着待晾干的年画。虽是春节旺季,杨乃东却没再雇人手。他家年画靠“攒”,淡季也不歇,长年制作,以备万一。“攒”实属无奈之举,因为手工太慢了。去年,有个大客户一下要2000套大页年画册,杨乃东一口给回绝了。“谁也做不出来。”他说,一套年画册四五十道工序,仅木材就有锯版、去疤、刨版、水泡等10几道工序。

  采访时,杨乃东的儿子儿媳正在制订今年到全国各地参展的计划。“年画不是刚需,如果不出去宣传的话,可能会淡出人们视线。”除了每年20次左右的展会,儿媳杨静剩下的精力都在非遗进校园上,她是不少学校的校本课程老师。

  一代代年画人在传承中,坚守着这门技艺。在当地政府引导下,杨家埠民间艺人用年画反映当下,创作了大量如反腐倡廉、脱贫攻坚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年画。“这类年画突破了传统的平安、福寿和财富观念,超出了年画本身的作用和文化功能,更多的是借助年画的形式来宣扬一种理念和思想。”长期从事新年画创作的杨家埠木版年画艺人杨志滨说。

  如今,杨家埠木版年画飞在天上是风筝,拿在手中是扇子,悬在门前是灯笼,摆在桌上是日历……

  莒县过门笺:纸上物语寓意美

  □ 本报记者 栗晟皓

  本报通讯员 郑丽娜 杜庆秀

  大年初五,行走在莒县的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家家户户的门上,除了张贴着红底黑字或金字的春联之外,在门楣上还贴有一排长方形的镂空剪纸。微风拂过,各色的剪纸随风飞舞,为本就喜庆的节日气氛增色许多。

  这种彩色的剪纸名叫过门笺,在莒县民间,流传着“过门笺、落门笺,落在地上都是钱”的美好寓意。2008年,莒县过门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莒县过门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正午时分,莒国古城商业街上热闹非凡,熙来攘往的人群在商业街的各个店铺中购物游玩。

  在名为“剪纸物语”的剪纸博物馆门口,一块写有“国家级非遗”5个金色大字的牌匾格外显眼。馆内的展厅里,各式独具匠心的过门笺主题剪纸作品琳琅满目。

  在剪纸博物馆的研学区,国家级非遗项目莒县过门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莒县第二中学美术教师于红正向游客和学生们一边讲解着莒县过门笺的历史和制作技巧,一边演示着制作过程。不一会儿的工夫,一张平淡无奇的彩纸随着她一剪一刻,逐渐变成了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

  “莒地贴‘过门笺’的习俗最晚在明代就已在民间盛行,制作流程为出图、制版、打制刻刀、裁纸、砸刻等……”于红介绍,“传统的过门笺是长方形,长约一尺,宽约七寸,中间镌有图案,镂空的饰面上有方孔钱纹、万字纹、水波纹等,下呈穗状。每套5或6张,主要是在春节到来时一字排开贴在各家的门楣上。”

  于红与过门笺的结缘,源自于她的父亲于永胜。“过门笺的制作到我这里已经传承了四代。我从小就看着父亲制作过门笺长大,当时还觉得司空见惯,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父亲经常教育我说,这是老一辈留下来的宝贝,一定得把它传承下去。”于红回忆说。

  虽然过门笺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但是基本功必须扎实。“以前的过门笺都是单色的工艺,大多是多张彩纸摞在一起,以砸刻为主。这不但要求手稳,而且对砸刻力度的把握也很重要,轻了刻不透,重了又太费力气。同时,图案设计更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只有富有新意的作品才能受群众的欢迎。”于红说。

  在兴盛时期,莒县从事过门笺制作的村民一度达到数千人。近代以来,随着机械化的引入,花样简单、模板单一的人工制作被机械设备取代,从事过门笺制作的村民数量骤减。与此同时,过门笺还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过去只有在春节期间才会制作和销售而且只能放在门楣上使用,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于红从父辈的手中接过过门笺制作的接力棒后,一直苦心钻研。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和父亲的言传身教,她开始对过门笺的制作和传承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她结合自己的美术专业专长,在扎根传统艺术的同时探索将传统技法与现代生活接轨,尝试把剪纸、木刻、国画等技法融入过门笺的设计和制作中,创制出多色套刻制作样式,并带领团队精心创作了以“莒文化”为题材的精品剪纸,把人物和故事搬到剪纸作品当中。同时,她还创新利用手工染制纸张,克服纸质作品易发黄褪色、难保存的问题,并把作品制作成册,接轨文化旅游产业。

  “这个春节假期,我们自主设计创作的过门笺主题文创产品供不应求,很多产品都断货了。看到这么多的游客市民喜欢,我们后续的创新和传承也更有动力了。”于红高兴地说。

  更让于红感到欣喜的是,正在读大学四年级国画专业的侄女于志雯已经加入到莒县过门笺的传承当中。“大学毕业后,我也打算从事莒县过门笺剪纸的传承与创新事业。我想把更多年轻时尚的元素与国画的传统技法相结合,让莒县过门笺这项民间艺术走上更广阔的舞台。”于志雯说。

  泊里麦草画:烙铁为笔画春秋

  □ 本报记者 张忠德

  2月10日,春节假期刚过,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的麦草画展馆里,记者见到了54岁的许加梓。“春节假期里,我继续《二十四孝图》的创作,目前已经完成9幅,正在进行第10幅的创作,这也是继《清明上河图》《水浒一百单八将》《八骏图》等之后的又一个大工程。”许加梓笑着说。

  麦草画又叫麦秆画,是中国民间剪贴画的一种。“麦草画的历史悠久,祖辈口口相传,我们许家做麦草画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我的曾祖父曾经用麦秆作画、制作小玩具售卖,算起来,我是第四代。”许加梓告诉记者。

  “就拿麦秆的选择来说,需要特别的品种,泊里当地的麦秆软、细,不太适合,我就在聊城、菏泽等地流转了二三十亩土地,专门供应麦秆。”许加梓说,“而且,一幅麦草画从麦秆加工到最后成画,要经过二十七八道工序,单说制作麦秆画板,就有熏、蒸、漂、裁、刮、推、染等十二道工序。”

  最难的是“烫”。麦草画以小麦的金黄色为底色,光影明暗、文字题词等依靠烙铁熨烫而成,再辅以部分染色的麦秆条。许加梓告诉记者:“我父亲那时候的工具简单,只能把烙铁放在锅灶、煤球炉里加热后,再根据自己的经验掌握火候着色。想要颜色深一些,温度就要高一些,但还不能过高,容易烫糊。相比木头、葫芦,麦秆更薄,烙画难度就更大。现在有了能显示温度的电烙铁,操作更简便,但是仍然需要工匠长期的积累。”

  “2010年,客户定制了一批《千古琅琊台》群雕画,有680多幅,当看到我的成品后,父亲第一次跟我说了一句‘差不多了’。”许加梓说,他自己就用了接近两年时间才“出师”。

  在深耕作画能力的同时,许加梓也没忘记父亲心心念念的“传承需要市场”。“回想起来,父亲真的很睿智,他通过看新闻就判断,随着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也一定会越来越好。”他回忆说,“那几年,我全国各地到处跑。第一批选择的是一、二线城市,因为那里消费能力强、市场接受度高,最终也是在北京挖到了‘第一桶金’,60多幅画卖了78000元。”

  2015年,许加梓成立了青岛秦汉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启了市场化之路,一个黄金机会也悄然降临。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召开,泊里麦草画受邀参加了峰会的“齐鲁风韵展”。随着知名度的提升,许加梓再也不用到处奔走,安心搞起了创作。“峰会后,各级也加大了扶持力度,泊里镇政府2019年为我免费提供了现在的这个展馆,总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订单也越来越好,从2008年一幅画都卖不出去,到现在每年卖出超过1万幅,我就能拿出最好的状态、最好的手艺去琢磨一些精品。”许加梓说。

  今年元旦前,以许加梓为传承人的“泊里麦草画手工技艺”成功申报山东省第五批非遗代表性项目。而2020年父亲的离世,也让许加梓认真考虑起这门手艺的传承问题。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