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刘磊 崔德广 报道 临淄区稷下小学组织学生参观齐国故城排水道口。
□ 本报记者 刘 磊 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 宋以生 亓俊然
“稷下学宫竟然是世界上第一所官办大学,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韶乐也是出自临淄,田单火牛阵大破燕军的场面实在是太震撼了……”5月14日,淄博市临淄区第60期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正在进行,来自益中外国语学校的初二学生于寒潇在参观齐文化博物院后兴奋地和同学们交流。
临淄区每年都会组织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在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中,学生既要完成社会实践基地开设的所有课程,还要参与丰富多彩的研学旅行活动。
“临淄是齐国故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足球起源地,孕育了务实、开放、包容、变革的齐文化。”临淄区教育和体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于莎介绍,“结合地域特色和实际,临淄区着力打造了一批研学旅行基地,开发了一系列的研学旅行课程,年参与研学旅行的学生近8万人次,逐步形成了具有临淄特色的“齐文化+”研学旅行体系。”
丰富的课程、完备的配套设施,让齐文化博物院成为了临淄区首批也是全省和全市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作为实践基地,我们专门开辟了‘研学小课堂’,设计了‘研学任务手册’,还推出了‘蹴鞠小课堂’等课程,让学生乐在其中、沉浸其中。”齐文化博物院院长马国庆说,“目前,每个月都有数千名学生走进博物院开展研学旅行。”
据于莎介绍,像齐文化博物院这样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在临淄区共有70余处,几乎覆盖了城区和所有乡镇。在这70余处研学旅行基地的基础上,临淄区还绘制了《临淄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版图》,并按照设点、搭线、扩面的工作思路,打造了6条“齐文化+”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主题线路,形成了由点成线、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
目前,临淄区不管是在城区还是在农村,一批批的学生沿着这6条线路研学,成为临淄大地上一道流动的亮丽风景线。“研学已经成为临淄学生必须要上的一门课程。在这堂课上,学生们了解了齐文化,了解了自己的家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情景式、体验式、趣味式的活动,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临淄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学军说。
临淄区齐文化研学旅行课程涵盖齐文化体验、红色体验、科技体验、传统文化、生态绿色、现代农业等6大类:依托齐文化博物馆、管仲纪念馆、姜太公祠等齐文化资源,开展齐文化研学之旅;利用中共临淄县委旧址、北海银行等九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如皇城镇依托北海银行开展红色体验课程;利用临淄青少年科技馆、齐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凯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处当地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开展科学体验课程;利用稷下文化园、于家宗祠、忠诚堂鼓厂等26处传统文化体验基地,开展民族传统教育;利用瓦力蚯蚓、忆当年生态农场等12处生态基地,开展自然生态教育;利用敬仲桂花基地、旭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等13处农业实践基地,开展现代农业体验教育。
今年清明节前夕,临淄区齐陵街道中心小学就组织师生走进忆当年生态农场,开展了以“传承·践行·成长”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同学们近距离观察百香果和西红柿的生长,了解了农业知识。
“不仅是参观,同学们还来到农耕体验区,听教官讲解土豆的种植要点及生长环境,分组认领责任田,为土豆盖上薄膜,亲手用泥土将薄膜盖压好,一双双小手虽然脏了,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种子却在心底埋下了。”齐陵中心小学校长冯晓朋说。
“以前教科书是孩子的全部世界,现在全部世界是孩子的教科书。”刘学军说,“‘齐文化+’研学旅行打破了学校壁垒,以开放的姿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让学在集体活动中获得与同伴相处的真实机会,过一种真实的集体生活,让眼、耳、鼻、手、脚、脑等‘动’起来,从而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培养了核心素养。”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