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德州平原县: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近年来,德州市平原县文化和旅游局强化优秀乡村文化支撑作用,着力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深化完善乡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挖掘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提升“平原县文化”影响力、凝聚力,为平原县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开展文化惠民服务 丰富基层百姓文化生活

  “老房旧屋换新楼,安置小区真漂亮,咱老百姓的日子赛天堂……”9月4日下午,在平原县王杲铺镇甜南村的文化广场,一场由平原县乡村本土剧团自编自演的吕剧曲目《双做寿》开演了,精彩的唱词、生动形象的演绎,博得台下群众阵阵掌声。

  “好看!这故事讲得好,演员们演得也好!反映的就是咱老百姓身边人、身边事,还有咱现在的好生活呀!”甜南村村民李玉兰高兴地说。

  《双做寿》作为平原县文化和旅游局开展的送演出下基层活动的曲目,荣获第二届德州市长河文艺奖戏剧类二等奖,并在今年5月份山东省第二届农民戏曲展演月开幕式演出。送演出下乡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还让群众了解党的政策、受到教育,使乡村村风正、民心齐,社会和谐。

  文化下乡,不能局限于送演出下乡,公益电影放映也是重要内容。“从6月份开始到现在,我已经放映了100余场。这两年,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我们征集村民意见后,结合宣传主题,播放了这部群众喜欢的影片。”平原县电影放映员马文光说。

  为提高电影放映质量,平原县文化和旅游局为400多个村庄配备了集体育健身、电影放映于一体的多功能固定银幕架,使农民群众不出村庄就能享受到“村村挂银幕、人人看电影”的文化惠民服务,让乡村的夜晚变得有声有色。

  近年来,平原县文化和旅游局不断优化文化产品供给,增加了“公益艺术培训”、“图书借阅”等流动服务;积极打造全年无休、永不落幕的文化活动开展模式,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艺术节、文化惠民消费季、“一村一年一场戏”、流动文化服务等平台载体,实现文化活动社区、村居全覆盖,为基层群众呈现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以文化人,寓教于乐”。平原县文化和旅游局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时代特点、群众喜闻乐见、讴歌美好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在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向基层群众传递党的惠民政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今年以来,平原县文化和旅游局已开展送演出下基层活动200余场次,放映电影4000余场次,各乡镇举办文化活动500余场。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筑牢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基础

  9月4日上午,位于平原县恩城镇北城社区服务中心的恩城镇综合文化站内,社区居民杨洪军正和几个老伙计一起下象棋。如今赋闲在家的他,每天都要来文化站来下下棋,打打球。乡村的繁荣发展,不仅让他在生活上富裕起来,更让他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

  “咱社区的群众都说,这个文化场所修得是真好,啥都有,就像个小型的艺术中心,大家伙儿没事的时候都喜欢来这里玩,我们就给大家搞好服务!”恩城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员李兴昌说。

  恩城镇文化站于2018年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总面积约2000余平。这里软硬件配套齐全,设有排练厅、书画室、多功能厅、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共有图书1万册,电脑20台,组建庄户剧团5个,广场舞队伍40余支,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学习的好去处,极大丰富了社区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

  “新的文化站不但解决软硬件问题,我们还配备了三名专职工作人员、两名文化联络宣传员,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文化站服务管理。”恩城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李超介绍说。

  近年来,平原县文化和旅游局不断加强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在平原县13个乡镇(街区)全部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并配备了工作人员。同时,在平原县175个社区和94个山东省定贫困村全部建成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积极推动农民文化大院特色化、农村文艺团队多样化,让基层文化阵地成为人们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的重要场所。

  “镇、村两级文化场馆是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目前平原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也实现了全覆盖。基层舆论阵地的建设,能更好地把党的政策传递到百姓心中,把文化服务送到百姓身边。”平原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有冰说。

  挖掘乡村文化人才 增强农民文化主体意识

  “鼓板一响催人奋进,上台来表一表美丽的新村!”

  这几日,平原县腰站镇的王云祥有点忙。作为德州市“中国梦·新时代·祖国颂”百姓宣讲团的一员,他创作的木板大鼓《美丽乡村》正在德州市进行演出。王云祥除了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还是一名平原县木板大鼓民间技艺传承人。作为平原县著名的“文化艺人”大镇,腰站镇还走出了擅长剪纸的寇宝领、创作铅笔画的王芹、麦秆画雕刻技艺的咸德顺等一批民俗文化艺人。

  挖掘文化人才,发挥乡土文化人才的引领作用。近年来,平原县文化和旅游局深入挖掘民间有曲艺、舞蹈、书法、绘画、创作等艺术特长、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建立资源库和专项纪录,整理备案。目前,已为平原县近1000名文艺人才建立了详实的档案,全面掌握了平原县本土文化人才动态情况。

  发挥引领作用,平原县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搭建创作演出的载体和平台,通过培训指导、志愿者服务、文化辅导员包片定点等形式,指导辅导基层文艺院团、民间文化艺人、乡村文化能人自办贴近生活、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让老百姓自己创、自己演、自己看、自己评,真正成为活动的主角,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增强文化主体意识。

  到目前,平原县已经培育打造了一批优秀基层戏曲院团、庄户剧团、民间班社,培养带动一批基层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化能手。到2022年,平原县计划培育10支具有一定规模和艺术水准的群众文艺代表队,每个综合文化站打造3—5支特色文艺队伍,每个村(社区)至少培育3支业余文艺团队,每支队伍每年开展活动50次以上。

  保护优秀乡土文化 探索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在平原县,只要提起代表“平原县风情”的“牛斗虎”“河灯节”“撼天擂”等非遗项目,代表“平原味道”的“通德醋”“恩城签子馍馍”“平原老豆腐”等,人们都会自豪地说:“这是俺们大平原县有名的特产!”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把“平原文化”融入平原县人的血脉,平原县文化和旅游局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情怀。

  围绕传承“千年古郡、秦汉平原”历史文脉,平原县文化和旅游局在100处有历史文化、有特色产业的村庄建设“农耕与乡愁”主题记忆馆,规划建设张官店“义”文化展馆、千年马颊河“水”文化展馆、恩城“千年鸽乡”文化展馆、“红色”文化展馆、康熙探花庄园民俗文化展馆等。

  平原县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推进非遗项目、传统技艺的抢救性、生产性保护等工作,通过落实文物保护“四有”工作、打造县乡村三级非遗传承体系、推进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充分发挥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在保护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平原县文化和旅游局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积极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规划编制完成了《平原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并对平原县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着力把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转化为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项目。

  围绕“一海一带三点两网”,平原县文化和旅游局打造以生态康养休闲观光为主的文旅产业,即马颊河滩地万亩花海,马颊河百里特色林果生态产业带,东海温泉天下、康熙探花庄园田园综合体、张官店水上古村落,国道省道县乡骨干路生态林网、河流干渠沿线的花卉苗木生态水网,使乡村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融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中,赋予农业更多文化内涵,不断激发乡村文化的活力,让乡村文化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我们将不断精准对接群众的文化需求,积极推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高质量、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文明浸润乡土、让文化滋养乡情,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助推平原县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刘有冰说。

  (稿件原载于2019年9月12日“平原时讯”微信公众号)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