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临沂罗庄区西三重村打造最接地气的“文明实践”

  敲锣打鼓响当当,载歌载舞欢乐场,在临沂市罗庄区傅庄街道西三重村的一条小河畔,每逢农历的“一”“六”都会出现数百人齐聚一起听歌、看戏、做按摩的盛况。自从这个“乡村小戏台”成立以来,一度成为周边十里八村最热闹最火爆的地方之一。每一个来这里看戏听曲的老百姓都知道,这是罗庄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成果,也是最接地气的活动之一。

  “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一点,每隔五天都会有那么大半天的时间在这里演节目,志愿者们在活动现场就地搭台,为聚集在此的十里八村的父老乡亲们剪指甲、理头发、做按摩。这个地方可比集市热闹多了。”傅庄街道西三重村一位70多岁的村民王德告诉记者,自己活了这么多年,没想到越活越精彩,不仅经常有戏看,有人服务,而且每个月全村60岁以上老人都会有一次全村大聚餐,这在以前简直想都不敢想。

  7月3日恰逢农历六月初一,这是十里八村老人们最期待的一个日子,“又可以到西三重去看节目了,吃完饭一早就带着小马扎过来等着看演出。”不仅西三重村的老百姓期待着,就连几公里以外的外村村民也是同样期待。当天上午,沂蒙晚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了难得一见的人山人海。众多乡亲们聚集在这里,最多的时候有20多个村庄1000多人一起看节目。在一个简易的舞台上,来自本村的以及周边村居的甚至是来自郯城县、兰陵县、临沭县的文艺爱好者自发聚集在此,一个接一个节目轮番上演。“每次演出按计划是四个小时左右,但是每次都超时,台上的演员们激情澎湃不想停下,台下的父老乡亲同样是不愿离开,所以说好的一点结束每次都会延长到两三点才会最终结束。”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台上热闹,台下的志愿者们同样忙个不停。由该村村民自发组成的义工团队,为身体不适的村民做按摩,为需要剪发的村民剪头发,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修剪指甲……

  据了解,这是西三重村近两年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个成果。该村在文明实践的过程中,先后成立了三支队伍,并正在努力建设三大工程。“我们组建了一支由村支两委和全体党员组成的53人的基层党组织队伍,组建了一支近300人规模的义工团队,另外还有一支近10人的慈善企业家队伍,这三支队伍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从‘以孝治家’的细节入手,形成良好的家风,最终通过良好的家风带动了更加良好的民风。”西三重村党支部书记周云飞介绍。

  “我们村94岁以上的老人有14位,60岁以上老人有169位,为了让这些老人们老有所乐,丰富他们的生活,我们建设了‘以孝治家’大食堂,每个月的农历十六,我们都会在村里的文明实践小广场上举行一次聚餐,每次都是20多桌的规模,169名老人准时参加,一起吃饭一起回味往事,让老人们拥有了一次次难得的相逢机会。”村支书周云飞告诉沂蒙晚报记者,通过每个月的免费聚餐,让老人们见到了很多老友。“第一次聚餐的时候,就有几位老人30多年间没有见过面,通过村里的集体聚餐让他们再次相逢,老人们喜欢,老人的家人和孩子们也都喜欢,成了我们村一月一度的盛会。”

 

  相关新闻

  罗庄:让新时代文明实践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年以来,罗庄区建立健全“1326”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体系,按照“面上铺开、创新形式、重点打造、活动支撑”工作思路,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为主线,打好组合拳,做好结合文章,全面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水平,让文明实践以最接地气、最受群众欢迎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汇聚了改革发展正能量。目前,该区已建成6个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和83个村居(社区)、企业商场超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面对面”宣讲活动280余场次,宣传教育群众20万余人。

  在文明实践过程中,该区坚持文明实践与党建工作、乡村振兴、文明单位创建、高职院校建设、融媒体建设相结合,打出党建先锋组合拳、城乡文明组合拳、共建共享组合拳、亮点品牌组合拳和线上线下组合拳。

  今年5月10日,罗庄举行全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印发实施方案,以区、街镇、村居(社区)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站)为主要阵地,深入开展“六项活动”,目前,已有10个第一书记村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已开展6个专题50余场次志愿服务活动,教育群众2.2万余人。该区围绕全区美丽乡村建设方案,细化文明村镇创建方案,把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村居(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融入美丽乡村连片整治,要求各相关街镇、村居把文明实践站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全面推动城乡文明一体化建设。

  实践中,罗庄区注重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搭建平台载体,实行省、市级文明单位文明实践牵手共建。第一批已选取32个省、市级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社区)结成“1+1”共建对子,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突出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紧密结合共建社区实际,坚持“一村一特色”,全面抓实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学习借鉴青岛市志愿服务培训学院运作模式,充分发挥临沂职业学院教学、师资资源,探索成立罗庄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暨志愿服务培训学院。采取政校合作办学开展志愿服务培训新模式,此外,该区借助“罗庄发布”新媒体优势,创办网上文明实践中心,把“三库”视频搬上网络,把“学习强国”APP作为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全力推广,最大限度推广到普通群众之中。

  记者手记:群众最需要的 就是文明实践最该做的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工作要求,也是记者近日在群众中间采访时发现的一个真实写照。

  近年来,各级党委高度重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将其作为宣传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努力打造成为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乡基层综合平台,解决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谁来做、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

  近日来,记者先后走进费县和罗庄的多个街道、村庄,深入一线了解群众中间的文明实践。在费县,书法家们聚集在一起,创新了文明实践+书法志愿服务的新形式,在费城街道老君崖村,一个内容丰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这里建成。实践站前的小广场上,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会议室”。在这里,没有了鸡飞狗跳的不和谐,更没有了伤害感情的流言蜚语,全村的父老乡亲们把这里当做一个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加油站”。跳跳广场舞、一起研究研究传统乐器,小朋友们将这里视作家门口的“体育场”,三五成群玩游戏,好一番和谐的场景。

  在罗庄区傅庄街道,记者看到了数百人聚集在一起看节目的场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农村地区也没有了记者印象当中的那种“慢生活”。儿孙绕膝的场景似乎还是童年的印象。但是在这个名叫西三重的村内,记者再一次被所见的场景感到了震撼。十里八村甚至是周边县区的“乡村艺术家”虽然专业水平并没有那么完美,但是他们的热情和真诚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内心。义务宣讲苗成功员带着自制的窝窝头分享给父老乡亲,给大家情深意切地宣讲“忆苦思甜”。

  五天一聚会,一月一聚餐,在这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找到了群众最喜欢最乐意接受的形式。也许,这些七八十岁高龄的老百姓们不能给我们阐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含义,但是他们知道,党和政府一直都在想法设法的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环境,提升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明实践不需要高大上,也不需要阳春白雪,费县和罗庄这些地方的文明实践正是印证了这一点。群众需要什么,群众容易接受什么,这才是文明实践最需要做的。如何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个问题其实远没有那么困难,只要我们的实践能够投群众所好,想群众所想,那肯定就会是一个个最文明的实践。

  临报融媒记者张庆举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