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山东利津:老街门前开出“非遗幸福花”

  初秋,山东省利津县南岭村的农院里,家家户户晾晒起黄澄澄的玉米,走在村街似乎能闻到玉米粥的香味。村民李先梅骑着电动三轮车,正将玉米从农田拉到自家院里。不远处的黄河,河水缓缓流过,蓝天白云映照河面。

  李先梅在黄河边生活了大半辈子。之前几十年,她面朝黄土背朝天,耕耘着几亩田地。她没有想到,有朝一日生活的村庄会变成景区,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南岭村往南,过了大堤便是黄河。从南岭村往北延伸,有一条长达几公里的街道,串联起几个主要村庄,也是方圆百里知名的商业街区。

  着眼于推动乡村振兴和传承黄河文化,利津县2020年围绕南岭村等地开始打造“老街长巷”项目,目标是搭建非遗活态展示的平台以及非遗沉浸式体验场景,用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动带动旅游业发展。

  过去十几年,类似改造乡村发展旅游的项目在国内不胜枚举。“老街长巷”从项目策划之初就确定一个原则——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不破坏村庄的文化生态和传统格局,用非遗为村庄添彩。

  利津县突出“老村、老人、老手艺”,组建由行业专家、非遗工坊、运营公司骨干党员组成的“非遗红盟会”,开展非遗项目溯源调查行动,涵盖民俗、手工技艺、戏曲游艺等类别,挖掘非遗项目272个,为非遗活态保护传承打下基础。

  之后,利津县聘请文旅专家整体规划、全程参与,突出民俗、国学、田园等元素,着力建设山东手造非遗街区、黄河书院国学文化街区、文峰思贤历史文化街区。

  当地坚持不搞大拆大建,注重还原本村、本乡、本土风貌,延续保留原有街巷肌理、空间格局、传统院落,以“微改造、精提升”为主,整合旧房改造、村容村貌提升等政策资金,对沿街闲置民房、院落进行美化提升与功能性改造,并赋予文化传承、风貌再现、沉浸体验等多种功能。

  比如,将南岭村上世纪80年代的“经销社”改造为非遗工坊,将农村闲置土坯房改造为传统手工织布工坊等,既盘活资源、又留住乡愁。目前,已改造利用沿街闲置民房40余间。

  真正吸引游客的,是“老街长巷”的诸多体验项目。

  利津县放大“山东手造·非遗工坊”品牌效应,建设手工制作、民俗展演、乡土风情展示等项目,沿街布局剪纸、草编、织布等手工作坊及摊位,打造特色突出、氛围浓厚、体验感强的非遗特色街巷。

  “老街长巷”项目建设4年多来,致力于将非遗元素融入文化旅游业态,创新“非遗+民俗”“非遗+演艺”“非遗+节庆”等新场景,开发特色非遗产品、文化和旅游纪念品,为游客提供丰富的非遗文化体验。比如,联合当地民间艺人和手工匠人,组建威风锣鼓、老扬琴剧团、婚俗表演、黄河大染坊沉浸式情景剧等8支演艺队伍,通过游街展演、游客互动等方式,原汁原味地呈现老街乡土风情,让游客在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怎样让百姓支持、积极参与该项目?合作共建是“老街长巷”解决问题的关键。

  利津县采用“国有公司+非遗项目经营主体+农村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国有企业负责景区综合管理,为入驻项目提供房屋流转、物业管理、经营指导等服务;非遗项目以公司或个体的形式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开展产品销售、工艺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活动;农村合作社在非遗手艺、特色小吃、文艺演出等方面提供人力、物力,带动发展村集体经济;农户通过自主经营、沿街房屋租赁或向农村合作社提供产品等方式,共享“老街长巷”发展成果。目前,已带动周边2000余名群众参与开发运营,沿街流转房屋农户每户年均增收3500元。

  利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赵炳兰介绍,“老街长巷”项目今后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丰富业态,今年计划丰富主街功能,继续向北延伸,重点规划民宿、薄家庄老书院、思贤历史文化街,目前已开始规划设计。(记者 苏锐)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霍纯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