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贾英健

  在哲学与生活的对话中展现精彩 

  ——记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贾英健 

  

  对于一个学者来说,人生的精彩就在于他所从事的专业与人生志趣的完美结合。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英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贾英健博士就是如此,他在哲学与生活的对话中展现着人生的精彩。

  选择:注定与哲学结缘 

  选择对人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人生未来的方向。方向对了,前进的道路才会精彩无限。贾英健教授的学术之路,就是一个对哲学的自觉选择历程。

  自觉的、理性的选择大多首先来自兴趣。贾英健教授也是如此。在中学时期,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原理既能够很好地解释生活中的众多事例,同时又得到生活中事例的生动验证,这让善于思考、敏于求知的贾英健产生极大的兴趣。正是如此,他大学专业选择了政治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聊城师范学院(今聊城大学)的4年里,他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对哲学的好感、兴趣自然也变成了一种积极的思考,他心中涌起了一种研究哲学的冲动,一种用哲学这把智慧的钥匙开启一个个生活空间、理想之途的强烈愿望。这时,对哲学的兴趣就升华成为自觉与理性的选择。

  不断的求学深造,坚定了他的选择。1985年大学毕业后,贾英健成了一名承担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工作的大学教师,哲学由此便成了他的职业,进入了他的生活。这成为一种美的开始。读书、思考、梳理、疑惑、求解成为他工作的全部。已有的知识框架和哲学解释模式已不能满足需要,他于1989年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后又师从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袁贵仁教授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又跟随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景源研究员在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可以说,这几段学习经历,使他不仅奠定了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工作的扎实基础,而且也引导他走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空间。可以看出,贾教授对哲学自觉、理性的选择,使他从哲学的场外进入到了场内,从对哲学的兴趣走进了哲学的深邃,从对哲学的感性走进了哲学的理性,从哲学的碎片化走向哲学的范式自觉。从此,哲学走进了他的生活,成为他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成为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并成就了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活的历史。正是在哲学与生活的不断对话中,贾英健教授的学术研究不断进入一个面向生活世界永远敞开的哲学思维的崭新境界。

  研究方法:学术成就的根本 

  专业选择意味着学者们的学术前进方向。但单有方向,并不能决定学术之路的长度。能否取得学术成就,根本在于治学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学科规范,在研究中,人们总是强调在学科研究上的自觉,并且总会表现出不同的学术旨趣和学术眼光。但是,在贾英健教授看来,真正影响他们的旨趣与眼光的不是别的,最根本的是方法问题,方法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和价值。在这方面,贾教授认为,学科自觉与问题研究、问题意识与提问方式、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等关系问题尤为重要。因为这些问题实际上事关学术胸怀、学术研究规律、学术生命力等重大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学术上取得成就也就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了。

  关于学科自觉与问题研究的关系。在贾英健教授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十分强调立足于一定的学科来思考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对借口强调问题而淡化学科,抑或强调学科,重新设置学科之间的壁垒的做法。他认为,树立学科上的高度自觉,既要克服学科上的“读谁信谁”的简单做法,也要克服一门学科吃天下的极端,始终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和学科的精神(意识),站在学科平等的基点上审视各门学科和学说,保持对其他学科的必要的宽容。如果不是这样,就会使自己失去比较的标尺和竞争活力,反过来会降低自己的学科水准。

  关于问题意识与提问方式的关系。贾英健教授认为,既然学术研究不能没有学科的自觉,那么,对于我们每一位研究者来说,重要的不是看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不是哲学问题,而是看对这种问题的思考是不是体现了哲学的独特思考方式,这就引发了对于问题与提问关系的思考。在很多情况下,发现并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是哲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哲学研究就是在对提问的不断回答中来实现自身的发展的。

  关于文本解读与现实关怀的关系。贾英健教授十分重视哲学文本的研究。在他看来,强调用文本解读的途径来谈论哲学,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找到最能体现马克思文本哲学精神的东西,即马克思当年思考问题的哲学方式,而只有抓住了这种哲学精神,才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但是,“返本”重在“开新”,离开了对文本基本精神的把握,就会使“开新”失去应有的前提。同样,“返本”的最终目的是要从理论思维的哲学高度,回答当代人类实践面临的时代课题。离开了“开新”,“返本”就失去了任何价值,因此,“开新”是比“返本”更深层的精神。

  正是有了这种宏大的学术胸怀,强烈的时代精神,以及对学术规律的自觉遵循,贾英健教授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马克思哲学文本研究为平台,以人的哲学和价值与文化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特色,在本学科领域一直走在学术前沿,成绩卓著,对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经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正式审批、命名的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哲学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基地的学术带头人;是山东省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文化产业、传媒科技等领域造诣较深,在本专业领域有代表性,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理论人才。他于2010年被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授予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英才”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山东省党校系统和校级优秀教师,在国内多所高等院校担任兼职教授、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客座教授等;获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奖项;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人学学会、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山东省哲学学会等学术团体的理事、常务理事等职。代表性专著有《公共性视域——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虚拟生存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研究》等5部,与他人合著《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冲突与文化建设》等8部。在《光明日报》、《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天津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50篇次分别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年鉴》等全文转载或复印,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影响。贾英健教授还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的虚拟生存研究》、《人的风险生存与防控的哲学研究》,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全国党校系统重点研究课题4项,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与人合作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重点项目1项。

  责任:成功背后的秘诀 

  在与贾英健教授的接触中,很多人都能深深感受到,贾英健教授在荣誉面前,总能够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探索真理之志恒久而坚贞,这背后便源于他内心深处涌动的那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这种责任和使命,学术研究才不单单是工作所需,甚至不全是兴趣使然,而成为毕生追求的事业,融化在自己的生活和血液之中。

  作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学人,贾英健教授经常谈起自己成长的特殊的时代背景。这一代学人出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他们的中小学的学习生活基本上是在动乱中度过的,接受的基础教育比较薄弱。尽管如此,还是有一批人凭着自己的努力,中学毕业后顺利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通过大学阶段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而走上工作岗位,随后又通过继续深造而奠定自己的专业兴趣,并在专业选择中确立研究方向和研究之路。综合来看,这一代学人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决定着他们在学术上的贡献。一是,事业上正处于发展的大好时期。他们正值“当打之年”,多数人年富力强,处于事业发展的高峰期,多数都有了学术志趣和研究方向,并能够围绕研究兴趣拓展自己的学术空间,成为各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二是,对待传统的态度受西方学术思想影响较大。他们既有对“文革”的深刻反思,也有对传统的批判意识,同时又有对西方学术精神的宽容意识,主张从西方学术精神中汲取知识营养,并通过积极对话而实现学术研究的现代性转换。三是,研究兴趣的标新立异。他们研究的兴趣相对来说较为分散。这代人的大学阶段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中国,是一个逐渐探索走向世界之路的中国。正是源于改革开放,古老的传统中国才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西方学术著作的大量译介,一下子将这些人的思维激活了,他们或者主张立足于对时代的解读来出新,或者在西方文化经典的学术宝库的不断追求中立异,或者在西方的语境中反观中国的现代性进程,积极探索理论创新的新思想、新形态、新思路。所有这些,都成为这代学人走向学术研究个性化的动力之源,以他们特有的方式为这个时代作着贡献。无疑,贾英健教授是这个时代中的佼佼者。

  也正是在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下,贾英健教授一直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进行解读,尤其是以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解读为研究平台,结合人类当代实践进程中凸现出来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展开研究。其近期的研究目标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立足于马克思的哲学道路和哲学理想,通过文本解读和哲学对话,进一步挖掘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资源,为自己今后的学术研究确立一个马克思哲学的话语系统。二是,在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基点上,进一步用哲学的方式提炼时代精神,拓展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近期,主要是在已取得一定研究基础的价值理论和人学理论两个维度上展开,尤其是沿着虚拟生存和风险生存的研究思路,通过深入思考,形成在马克思哲学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当代反思和创新形态的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中期研究规划。

  展望未来,贾教授谈到他的学术追求和使命,一是,使哲学研究成为切身的学问,不断在生活的维度中体认哲学之美,让哲学思考自觉地成为一种与人生境遇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二是,在解读“中国问题”中体验哲学的永恒,建立不为中国所独享的、具有中国特色并为全人类所共享的哲学。这既是哲学研究的价值所在,也是他个人努力的方向。三是,积极打造不同哲学间平等对话的公共平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既是贾英健教授的自觉追求,也是他对这个伟大时代的郑重承诺。

  主要成果: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三等资助金:《现代人的生存问题研究》(2004)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球化与民族国家》(2005)、《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研究》(2007)、《论虚拟生存》(2008)、《公共性视域——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2011)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网络时代的人的生存方式》(2006)、《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研究》(2007) 

    山东省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化和主体性问题探析》(1994—1995)、《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旨趣及其变革实质》(2006) 

    山东省委宣传部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辩证法问题研究》(2008)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李俊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