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金秋之约,和平之约。每年的9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和平日。
9月19日上午,2024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开幕式上,来自亚、非、拉、欧、美等的80多个国家以及100多个政治组织、和平团体、安全智库的代表等,齐聚中国山东,向世界发出和平的声音。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次纪念活动以‘坚持命运与共,携手建设和平共处的世界’为主题,十分契合当前形势和国际社会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为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凝聚更多共识、汇聚更大力量。”与会嘉宾表示,各国应坚守和平共处初心,共担维护和平责任,以和平共处代替冲突对抗,以共同安全取代绝对安全,以互利共赢摒弃零和博弈,以交流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南方”的当然成员。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场合阐释中国主张和平的理念,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世界实现和平发展和共同繁荣注入信心和动力。
“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在承认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现国家之间的和谐共处,实现各国人民更大的社会包容。”哥伦比亚前总统桑佩尔说,世界治理模式应当更为公正、民主,一些国家应该停止用西方的标准来评判世界其他地区,期待中国在世界秩序的重组中扮演更为重要的国际行动者角色。
“中国提出的这些以和为贵的原则,让我们能通过建立一个倡导公平、包容的全球治理体系,实现各国的发展繁荣。”南非前总统莫特兰蒂说,大家都肩负着促进全球合作的重任,要同更多的国家一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世界。
出席纪念活动并在开幕式上致辞的老挝国会副主席、老挝和平与团结委员会主席宋玛,高度评价中国一直以来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发展所作的努力。他认为,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全世界公认的行为准则,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财富,至今仍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平的内涵远远不只是“没有战争”,中国还在解决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全球变暖、粮食安全、国际争端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关键作用,为维护地区和国际和平、稳定、可持续发展和平衡,营造了良好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和平是人类最大的共同利益,也是各国人民最大的共同期盼。“老挝是历史上受炸弹轰炸最多的国家。外国侵略者曾在老挝投下300万吨左右炸弹,按当时人口计算,平均每人多达1吨。这一惨痛的经历使老挝人民更加深刻认识到和平的可贵与战争的残酷。”宋玛说,我们愿同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坚定支持和平事业,为和平而斗争。
避免冲突与战争,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瑞士前联邦主席毛雷尔在致辞中表示,应对冲突与战争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冲突预防,第二个层面是停火止战,第三个层面是在冲突结束之后稳定局势。而预防是避免冲突的最有效方式,像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可以在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多边主义的一面旗帜。“当前,我们目光所及之处,和平正在遭受攻击。国际和平日提醒着大家,解决之道在我们手中。要消除隔阂、无助和绝望,为所有人寻求公正、平等和希望;要下大力气防止冲突,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促进人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与仇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视频致辞中说,将于本月举行的联合国未来峰会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机遇,大家要抓住机遇,共同努力,筑牢和平的基石,共同营造平等、和平、公正的文化。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倡导的“尚和合、求大同”“和为贵”“和合共生”等理念,已深植于齐鲁儿女的血脉中。
在这次纪念活动举办地之一的“国际和平城市”潍坊,80多年前发生的和平故事影响至今——山东军民不畏强暴,积极援助关押在潍县集中营的2000多名西方侨民。潍县集中营成为记录中国人民与西方侨民深情厚谊的载体,传递着国际主义、人道主义、和平主义等精神内涵。
共筑和平,共享未来。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中国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为人类迎接全球性挑战提供解决方案,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指明方向。愿同中国一道,积极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记者 刘兵 李子路)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