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有人划龙舟,有人爬泰山。端午假期首日,泰山就出现了“人从众”,到处都是游客。高温40℃,比不过游客的爬山热情。
泰山之魅力,由“人从众”可见一斑。
泰山图源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
这句童心未泯的稚子之言是形容泰山的,意思是这山真高啊,真大啊……
如此直白但足够形象传神的感叹来自汉武帝。
泰山气象雄浑,气势磅礴,“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不但有天烛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风景名胜,还有旭日东升、云海玉盘、雾凇雨凇、晚霞夕照等瑰丽奇观。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是世界首例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清代名士、山东老乡岳镇南曾为家乡旅游代言,曰:“一山一水一圣人。”泰山,不仅是山东人的骄傲,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它以有容乃大的气魄承载着丰厚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见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昌盛文明。
远古先民膜拜的信仰之山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力竭而亡,死后尸身向东,化作人们赖以栖息的平原山川,其头颅就是东岳泰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东”为尊。这个玄奇精妙的神话传说,就反映了泰山“五岳独尊”的地位,也揭示了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
现实中的泰山,崛起于黄河下游地区,华北平原之东,至今已历25亿年的沧桑,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很早的时候就有远古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优渥的生存环境,催生了灿烂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源自对太阳、对东方、对大山的敬畏和崇拜,先民们逐渐形成了对泰山的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人类原始的信仰文化,对栖息此地的先民们来说,泰山是家,是图腾,是文明的发源地。而随着先民不断迁徙和融合,这种崇拜开枝散叶,泰山开始慢慢演变为整个华夏文明的精神符号。
泰山景色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历代帝王封祭的神圣之山
泰山并不是唯一的封禅之地,但因泰山从远古沿袭下来的崇高地位,“天下第一山”的泰山便成为了封禅的正宗,也由此形成了泰山人文景观特有的历史文化。
对于封禅,《史记•封禅书》有过注解:“报天之功,曰封,报地之功,曰禅。”封禅,类似于皇帝向皇天后土作的一次“述职报告”,是明君才有的待遇,只有太平盛世“考核优秀”的帝王才有封禅的权利,用于宣扬其受命于天、功德卓著,而封禅过的帝王才算名正言顺的“天子”。
相传,远古时曾有黄帝等72位君主到泰山进行封禅。在中国封建史上,史籍记载登临泰山的皇帝共有12位,而进行封禅的皇帝仅有6位,其他皇帝非不愿,实不能、不敢。
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当年欲行封禅,就因“履历不够”而被管仲劝阻,可见封禅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
悠悠泰山,见证了历代王朝的治乱兴衰,帝王靠封祭泰山炫耀文韬武略,凝聚人心,这对保持王朝的统一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因为帝王的尊崇,泰山在百姓心中愈发神化。元朝以后,随着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的大融合大一统,泰山逐渐成为华夏各民族共同信仰的神圣之地。
泰山景色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高人雅士朝圣的文化之山
提到泰山,就绕不开“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这句诗文。这是孔子晚年删定《诗经》时留下的赞美之词,寥寥几字,简洁传神,后世无出其右。
“泰山胜迹,孔子称首”。在那个车马很慢的年代,孔子能多次登临泰山,为泰山作了最好的代言。
如今在泰山,与孔子有关的胜迹很多,“孔子登临处”、“孔子小天下处”、“望吴胜迹”、瞻鲁台等。可以说,孔子的一生都与泰山有着密切的联系,后人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
圣人的宣传代言,让泰山一时风光无两,成为文人墨客的心中圣地。
孔子之后,历朝的高人雅士竞相仿效,接踵而至。打卡圣地,凭吊先贤,或题诗咏物,或作词明志,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深厚绵长的文化风气。杜甫、李白、欧阳修、米芾、赵明诚……都曾登览泰山。
文人墨客热衷记录“到此一游”也成全了泰山著名的石刻文化。泰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书法史,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碑刻题名之多冠绝海内名山。
千百年来,诗文、壁画、石窟造像、雕塑、戏曲演绎等作品云集泰山,如瀚海之沙,叹为观止,使泰山成为一座人文荟萃的文化之山。
泰山松图源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中华儿女共同筑梦的精神之山
“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
经过岁月的洗礼,泰山沉淀为一种厚重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多次出现在我们的文化典籍中:泰山压顶不弯腰、泰山北斗、稳如泰山、重于泰山、安若泰山、泰山可倚……泰山的崇高、厚重、坚毅、安定、壮美,折射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气质和品格意志。
古往今来,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一方雄浑热土也孕育产生了泰山“挑山工”这一独特群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国泰民安”“责任重于泰山”“人心齐,泰山移”等含有“泰山”元素的诗词、名言、警句等,初步统计有52次之多。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泰山“挑山工”,殷切希望“山东广大干部群众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
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泰山“挑山工”精神,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在新时代承载起新的内涵,焕发出新的生机。
今天的中国人,不再像古时候那样把泰山看成是天地肚脐眼上的天柱了,也不会再有人到泰山极顶燃起祭祀太阳的柴火,然而,登泰山的人却越来越多了。不管是重大节日,还是寻常的日子里,每时每刻都有人在登泰山。漫漫山路,茫茫长夜,巍巍泰山吐纳过多少人生命的气息,背负过多少人的希望和祈求。
泰山,以会凌绝顶、自强不息的攀登精神,以栉风沐雨、本色不改的初心意识,以不让微尘、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以重如泰山、厚德载物的高尚品德,以山河无恙、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持续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砥砺奋进、笃行致远、共筑中国梦。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